1、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汉代谚语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唐)孟郊《织妇词》
材料二 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6分)
(2)据材料二,概要说明宋朝东京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脆弱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
(2)店铺林立,夜市繁荣;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4分)
(3)现象:土地为财富的象征(工商业者获得利润后往往用来买田置地)。(2分)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o(2分)
影响:妨碍了工商业者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
(1)从材料一“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可以归纳出来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从生产的目的来看,是为了免受饥寒,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也就是自给自足;一夫一妇不进行生产劳动,就会受到饥寒的威胁,可知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梁家珠子铺,余皆卖纸画,花果铺席……御街一直南去,……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店铺林立,从材料“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东梅花包子,李家香铺子”可以看出宋代城市 经济是开放的街市体制。从材料“夜市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果去闹处,通晓不绝……”,可以看出宋代的市打破了日中为市的旧例,突破时间的限制,从材料“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通宵不觉”可知夜市繁荣。
(3)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地比金银更安全,收益更稳定,经商成功的人会用赚来的钱置田买地,在他们的心中,土地就是财富的象征。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象。
……那些经商成功的人为什么会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土地上呢?这和当时的经济政策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以农立国,历代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对于民营商业加征重税,破坏正常的商业活动,商人们感觉到经商的艰难,才转向风险比较小的土地上来。……由于经商获取的利润用于土地投资,商业发展缺少大量的资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本题难度:困难
2、综合题 (19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人口的发展同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与政府管理
材料一 《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摘编自游相录《秦户籍制度探究》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和措施。(5分)

(2)依据图1-图3和所学知识,说明各时期江南人口变化的状况,并分析其原因。(7分)
备注:图1-图3每一幅图中,颜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高。
人口与职业
材料三 开埠以后,上海城市进程使各种专门职业相应出现。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19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缫丝、轧花、纺织工业的兴起,上海产业工人FA.伍迅速壮大。1895年,在外商船厂的机器工人约5000人。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在国内长期保持着最为集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人口的职业结构所反映的近代上海经济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7分)
参考答案:
⑴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2分)
措施:清查户口,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成年男子必须分户。(3分)
⑵汉朝长江以南人口极其稀少。(1分)原因:北方是政治经济中心,江南地区未得到充分开发。(1分)
宋朝江南人口密度超过(或赶上)北方。(1分)原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1分)
明朝江南人口密度最高。(1分)原因:手工业、商业居全国领先地位,出现很多工商业市镇。(2分)
⑶近代商业、金融的出现;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近代工业的形成和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上海在近代经济发展中居领先地位。(4分)
原因:从事工商业的历史传统;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科技成果传入;洋务运动的重镇。(3分。以上四点回答出三点即可)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掌握。材料“……欲使国家富强,必须详细了解……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可知其目的是“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结合材料“……商鞅变法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整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归纳其措施。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人口变化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分析历史人口分布示意图,根据图示,总结人口的分布特点。从图的内容可知,汉朝以前,人口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南方人口稀少;宋代时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明朝时,南方人口密度进一步扩大。结合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及中心的变化回答原因。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上海社会的发展变化。回答时注意问题的具体内容要求“上海经济的变化”的表现极其原因。联系材料“……上海出现了一些凭藉新式职业谋生的市民:洋行雇员、进出口商店伙计、银行、海关、电报、邮局、铁路系统职员等。……上海产业工人FA.伍迅速壮大。……”回答第一小问;结合上海在鸦片战争的地位、西方的的影响、经济发展状况归纳总结原因。
考点:中国古代的改革·商鞅变法·背景、内容;中国古代的经济·人口的变化·南北人口的变化;中国近代的经济·上海的社会经济·状况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
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