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图是为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发行的纪念章,据此可判断这次会议、在指导思想上作出的贡献是
[? ]
A.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批判了“左”倾错误
C.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D.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资源已由市场来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已达99%。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B.开放搞活政策的实施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D.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36分)各国在交往中,往往会发生文化“误读”的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18世纪,在西方的宫廷与贵胄家中,中国龙纹形象随处可见,那时候的中国龙是伟大、高贵的象征。进入19世纪,西方人逐渐把“龙”翻译为“dragon”,在基督教文化中,“dragon”代表着暴力、邪恶。近年来,西方媒体借助龙形象来讽喻中国的方式越来越多,例如《经济学家》杂志中,提到中国的漫画中几乎都少不了“龙”——西方观念中的龙。
——据董玉洁《中国龙vs西方龙:文化的误读》整理
材料二?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太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
——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材料三?1970年代,来到中国的美国和西方环保主义者看到:商店的商品没有包装,买酒、酱油和醋要自带瓶子,连火柴都是散装的。于是在他们的笔下,中国成了世界和人类希望。
——据韩东屏《美国和西方的中国研究简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一中三个时期西方人眼中“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12分)
(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12分)
(3)材料三中,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是什么?(6分)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认为当时的中国是否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6分)
参考答案:(1)17—18世纪:中国农耕文明发达。(3分)
19世纪: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的对象。(3分)
近年来:中国威胁论;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提高;中国成为西方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抵制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6分任二点,每点3分)
(2)衰落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骄傲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6分)
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典(古代)文化;内容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6分)
(3)背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6分)
(4)不是。当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文革中民主法制遭严重破坏;思想僵化。(6分。仅作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是。当时的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简单,资源消耗少;人们崇尚节俭;生活方式符合环保要求。(6分。仅作判断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首先要明确“中国龙”的含义,然后再依据时间背景来分析“中国龙”形象形成的原因。17—18世纪时,中国是封建社会的末期,农耕文明十分发达,而19世纪中国衰落而被列强蔑视,近年来,即是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中国国力的增强,所以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也在变化。
(2)第二问,有关原因的问题,材料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表明衰落的原因是是专制体制下中国的人民对民主的认识不清,民智未开,这是重要原因,其他原因材料中也有体现。第二个小问题可以从文艺复兴与国粹派变革的形式、内容来分析即可。
(3)第三问,西方环保主义者到中国来的政治背景首先要依据材料中提供的时间来分析,然后结合当时的背景及材料提供的相关内容分析。1970年是中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的时代,国家的经济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与原则还没有形成,材料中的也有所明确的体现,学生需要概括材料内容即可。
(4)第四问,本题考查中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社会现实。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来分析。1970年的中国当时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还很落后,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还处于非正常的情况之下,所以不能说当时的中国是“世界和人类的希望”。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4分)
(2)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歌词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6分)
参考答案:(1)邓小平。改革开放。(4分)
(2)“画了一个圈”是指在广东、福建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扩大是指后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 的开放体系。歌词歌颂了邓小平的丰功伟绩,讴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反映了作者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8分)
(3)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2分)
(4)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本质区别: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近代史上在西方列强逼迫下打开国门有本质区别。今天我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6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有关于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的问题,需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相关史实来回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所以材料中的老人即是指他。有关于“春天”的内涵是什么问题,这个需要结合“春天”出现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状态来分析归纳。
(2)第二问,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的问题,可以依据我国对外开放的史实来分析归纳,这个圈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有关于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来回答。有关于歌词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的问题,材料内容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赞美与褒扬的情感,所以反映了作者对改革开放的拥护。
(3)第三问,回答此问题时首先需要从材料内容中的时间来确定“讲话”背景然后结合背景来分析讲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内容出现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过程中,当时中国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面临着走向什么方向的问题,十四后我国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策,所以材料的核心内容即是与之相关的内容。
(4)第四问,有关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的问题,依据史实及教材上对此的论述来分析归纳即可。有关于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被迫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的问题,需要从两次开放的背景、内容、性质与影响上来分析回答,这之中最重的是开放的背景与内容,主动与被动开放决定的开放的内容与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说:“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其中“持续不断的改革”指的是
A.设立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
B.发表了南巡讲话
C.推动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D.开发和开放浦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按照题干所给定时间去分析对应的历史事件。A深圳经济特区设立是在1979年。B是在1992年。D项时间是1990年。均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C。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