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
[? ]
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
C.1900年的广州
D.1860年的南京
2、判断题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
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
③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选择题 19世纪末,上海“凡物之贵重者时皆谓之洋。高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曰洋灯,火锅曰洋锅。……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较大?②近代上海社会出现崇洋风尚
③民族工业产品已丧失国内市场?④民众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4、选择题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生平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崇洋媚外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5、判断题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正确表明材料中作者观点的是
[? ]
A.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中国服饰西方化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