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先秦时期,引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牛耕的推广
B.土地私有制确立
C.国家走向统一
D.分封制崩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使得劳动效率提高,从而出现题干-人耕田由少到多的变化。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片信息“毛主席万寿无疆”、红卫兵等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文革”时期的历史,故对应时间为1966~1976年。
考点:新中国历史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四个阶段:?
1. 1949年10月—1956年底,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2. 1956年底—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十年探索时期)
3.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十年动乱)
4. 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
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
③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④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很多学生容易认为“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的说法正确。严格说程朱理学讲求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以感悟“天理”所在,即“格物致知”,所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的心学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应该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为春秋制度C为魏晋制度D为隋唐制度。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分权与制衡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是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倡导,? B.公平竞争原则与题干无关,D. 分权与制衡原则一般是指西方国家民主制度遵循的原则。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