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下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图片中的“经”应是:

A.《佛经》
B.《圣经》
C.《五经》
D.《道德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本题选C项。A为佛学,B为基督教经书,D为道家老子著作。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下列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76年10月在北京召开
B.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C.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D.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建国后的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工商业
D.商品生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953年,我国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一五计划中,为了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加快工业化速度,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故选A。
考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B.公平竞争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分权与制衡原则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础,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结果。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是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倡导,? B.公平竞争原则与题干无关,D. 分权与制衡原则一般是指西方国家民主制度遵循的原则。
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点评:新中国成立仅四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首倡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国际风云变化的考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公认的现代国际法和处理现代国际关系的共同准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最好方式,也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础。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对这些人文资源)完全入迷了。”但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人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的人文和自然资源都很丰富
B.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需要
C.东方和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全球建立的需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7世纪和18世纪初,欧洲爆发启蒙运动,西方人研究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等人文资源;18C末,工业革命正在进行当中,西方国家对海外商品市场的需要和廉价原料产地的需求增加。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需要。故选B。
考点: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点评:为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以英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倾销工业品,将亚、非、拉广大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而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