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
①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②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改革的性质完全相同?④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我国东周史上的春秋与战国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时期,所以它们的改革也有不同之处,不是完全相同的。由于社会性质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改革性质的不同,由于社会分裂,各种思想都很活跃,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第四项错误,故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A.申不害
B.李悝
C.商鞅
D.吴起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范蠡、计然的经济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彊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材料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於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以上材料均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计然的经济改革的思想及其影响(10分)
(2)材料二中范蠡是如何将治国的思想用于治家的?(5分)
参考答案:⑴改革思想:利用事物发展的规律;国家应对价格进行必要的干预调控,贱买贵卖;主张调节农商关系,实现“农末俱利”(利商)(6分)
影响:使越国在诸侯争霸时期国力逐步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4分)
⑵利用陶邑地理优势,与各地进行商业交易;治理产业,囤积居奇;散财行仁德之事(1点2分,3点5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中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可以概括出主张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夫粜,……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可以概括出其主张国家对价格进行调控,实现农末惧利。第二小问可根据“修之十年,国富……称号‘五霸’”,可以概括影响。
(2)依据材料中“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可以总结出范蠡的治家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
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洛阳伽蓝记》
材料四?孝文帝诏曰:“代人(即鲜卑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
其穆、陆等八姓,皆太祖以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高祖崩,(元)禧受遗辅政。虽为宰辅之首……而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士族)“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
——《魏书》
(1)材料一中诏令提出了什么改革?从材料中找出这一改革的论据。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高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他采取了什么策略?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3)阅读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
参考答案:(1)实行汉制,采用汉姓。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
(2)孝文帝迁都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策略:以南征为借口。反映: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不是一帆风顺的。
(3)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治阶级追逐奢华享乐之风逐渐滋长,腐化之迹可见。
本题解析:不能根据设问要求,阅读和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和分析。如第一问从材料中找出实行汉制的依据,第二问从材料中概括出迁都的策略,第三问,据材料概括改革后的社会状况。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和提炼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根据“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可以判断实行汉制的依据。第二问,根据“外名南伐,其实迁也。”可以看出迁都洛阳的策略。第三问,根据“洛阳大市,周围百里……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得“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根据“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可得“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疆域辽阔,民族融合”;根据“潜受贿赂。禧性骄奢,贪淫财色”、“衣被绣绮,车乘鲜丽。犹远有简娉,以姿其情。由是昧求货贿,奴婢千数,田业盐铁,偏于远近”等,可得“统治阶级追逐奢华享乐之风逐渐滋长,腐化之迹可见”。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17世纪中期,俄国正式确立
A.奴隶制
B.农奴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1861年即19世纪中期,这一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