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马克思说:“哪里君主制的原则是天经地义的,哪里就根本没有人了。……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对该论述正确的理解是
①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②君主专制具有残暴性
③君主专制极大地压制“人性”?④君主专制有百害而无一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马克思对君主专制进行了评价。马克思认为君主专制是最典型的“人治”、具有残暴性、极大地压制“人性”。本题中①②③项说法正确,反映了马克思的主张,第④项“君主专制有害无利”说法错误,故选A项。
考点:君主专制制度
点评:君主专制一方面客观上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君主专制在封建社会后期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秦朝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时期,下列对秦朝颁布的政策措施叙述正
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规定丞相执掌奏章
C.开创郡县制
D.由太尉处理政务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太尉主管军事;郡县制开创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将其推广到全国。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政治制度是根本性的制度。“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创造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国民性都由之决定。”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其根本的因素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所以,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完政。 ——钱乘旦《英国式道路》
请回答:
(l)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或者否选其一回答,并说明理由)(6分)
(2)如何理解“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宪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7分)
参考答案:(1)特点:相权对皇权有制约作用。(2分)
是真实情况。丞相制度自秦朝建立以来,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同时赋予宰相制约皇帝的权利,因此它是真实情况。
不是真实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相劝削弱,皇权加强,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材料中的情形不是宋代君相关系的普遍反映。赵普之所以能那样做,只因宋太祖信赖他,这是个例,不能以偏概全。(4分)(任答一种观点均可)
(2)理解: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是最早走上宪政道路的国家,先进的政体为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工业革命提供了保障。(3分)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4分,每点1分)
本题解析:(l)第一问,关于材料一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特点的问题,需要从材料整体内容来分析归纳,材料内容反映了宋太祖与丞相赵普之间的关系特点,结合材料内容的结果可得出正确的答案。有关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的问题,可以有两种回答,无论是回答真实或是不真实都需要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
(2)第二问,有关如何理解“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宪政”的问题,需要从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史实来分析归纳,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由英国发端的史实可以证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性。有关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的问题,只需回答资本主义国家各个权力机关相应的权力分配情况及代议制的特点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宋代加强皇权的措施;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政治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南宋画家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后世称为“马一角”“夏半边”,有人联系他们生活的时代称这类画作的意境为“残山剩水”。以下诗句中与这类画作创作背景相同的是
A.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C.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D.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成就。A出自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讽刺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A与马远、夏圭的山水画都创作于南宋时期;B出自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D都是唐朝诗人高适的诗句;后三项都属于边塞诗。故选A。
考点:中国古代的文学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高考的主要考点是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成就是:春秋——诗歌?战国——楚辞?汉代——赋?唐代——诗?宋代——词?元代——元曲?明清——小说。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中央电视台进行过《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家风是一个家族共同遵循的家族理念观,且家风也随主流文化和政治生活格局的演变而变化。下列对中国历代家风演变分析不符合史实的是
A.西周宗法理念推动亲睦等级思想提升
B.汉代以来敬畏鬼神理念开始融入家风
C.宋以来社会责任感日益成为家风主流
D.近代以来世界新观念开始有选择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