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列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正确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D.都对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共历史上两次重要会议内容的掌握,主要考查分析比较能力。两次会议都是在正确分析国情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因此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叙述的错误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是非问题,但并没有立即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史记·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4分)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君权与神权(天命)相结合。(2分)影响:成为封建正统(统治)思想。(2分)
(2)矛盾: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2分)措施:实行“推恩令”,分割诸侯领地;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属皇帝。(4分)
(3)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4分)
(4)继承:承认君主的权力。(2分)发展: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分权和“众治”。 (2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的思想,也反映出这一思想把君权和神权结合在一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二可知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材料三反映出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反映了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来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三中“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体现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君主专制。
(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反映出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出现这种思想的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
(4)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信息能力。材料一中“一国则受命于君”体现了董仲舒承认君主的权力,材料四中“权乃归之于天子”可以得出顾炎武也承认君主的权力,这是两人共同的地方。材料四中“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强调了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
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知: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A.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合理
B.史料正确,理解准确,史论不合理
C.史料不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D.史料正确,理解不准确,史论不合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得知史料正确,但是我国社
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所以理解不准确。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愿意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情是出于无知”。主张“美德即知识”的思想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米开朗琪罗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主张“美德即知识”,结合所学,可知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主张: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亚里土多德:提出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而非思想家。
点评:直接选取法。一般用于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的题目。此法是以平时的学业水平为基础,以认真审题为前提条件的。考生一定要仔细审阅题干,准确断定全部条件与答题指令,而且即使一眼看中了得分项,也不妨把全部选项都认真审阅一遍,找出干扰项排除的理由。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对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们普遍认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来说利大于弊。其中的“利”是指
①能促使我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②能使我国大中型企业迅速摆脱困境
③有利于我国增加优势产品的出口④有利于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公平竞争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