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材料一:在公元485 年,北魏推行一种“均田制”,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动力均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有一小部分土地为 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的在死后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还给政府。“均田制”虽未规定剥夺豪门贵族的所有土地,但它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 时也有助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材 料二:推行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首先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口普查和土地登记。这种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所反映的是,每块土地均按其等级类 别直接分配给纳税者个人。这种复杂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曾经)几乎到处可见,它有效地支持了中华帝国。
材 料三:理论上讲,“均田制”依靠的是耕地在纳税农民之间的定期再分配,但实际究竟有多少耕地进行了再分配,这一点非常可疑。国内形势的稳定造成了人口的急 剧增长,农业人口的增长尤为迅速,与土地资源的增长不相适应,其结果可想而知。多数农民从祖父辈继承的田地数量出现严重不足,这些土地大部分登记为永业田(均田制中不必归还给政府的那部分土地),与此同时,皇帝封赐土地日益增长,这样,可供分配给纳税农 民的土地,总量就相对减少了。到8世 纪的上半叶,整个均田制明显地陷于崩溃。
——— 《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
请 回答:
(1)根据材料,归纳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实施的条件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实施的均田制的性质是什么?历史地位如何?
(3)根据材料简要归纳这一制度的历史作用,后来被废止的原因是 什么?
参考答案:(1)内容:原则上规定所有的成年劳动力均可平均分得土地。其中 有一小部分土地为世业桑田,不必还官。其余的在死后或超过规定年限后必须还给政府。条件:有足够的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必须进行全国范围内严格的人 口普查和土地登记。
(2)性质:既是封建的土地制度,也是赋税制度。历史地位:这种 土地测量制度被后世奉为楷模,它丰富了中华帝国的经济管理制度。
(3)历史作用:有助于防止土地和农民流入私人手中,同时也有助 于中央政府财政基础的稳定。
原 因:人口的急剧增长,与土地资源不相适应;可供分配给纳税农民的土地总量减少。
本题解析:第(1) 问材料一反映了其内容和作用。第(2)问可从材料二中得到说明。第(3)问历史作用可从材料一最后两句话中体现出来;废止原因可考虑其实施条件的丧失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方百姓殷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彘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北魏时期农业的发展
B.我国经济重心南移
C.北魏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D.商品经济的繁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材料,“北方百姓殷富”可说明北方经济发达,百姓富裕。“舟车所通,莫不商贩焉”说明北方商品经济发达。材料表述的情况都限定在北方区域,所以不能说明南方经济情况如何,从材料中也无法判断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理解材料重点表达的意思。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三长制的历史作用在于
①有利于推行均田制?②使基层行政机构得以完善 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④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三长制限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纷纷调整政策,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要求。他们主要调整的是( )
A.政治制度
B.教育制度
C.军事组织
D.赋税政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调整政策的出发点是实现富国强兵,而要实现富国强兵,就要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以调整赋税政策来使土地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建立封建的生产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