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

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③改革开放,人们收人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违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赃或枉法论罪。
材料2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授永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逾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材料3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古代史》
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2)综合材料2和材料3,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1)限制地主官僚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赋役。
(2)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土地买卖频繁;皇帝无限制赐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庄园遍布各地,政府无地可授。
(3)《唐律》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法律、均田制、均田制的破坏等内容,体现了归纳、分析、综合等材料处理能力。我们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要辩证、联系地看,尽管通过法律等形式,唐政府力求均田制得以实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变化,均田制是不会长久的,土地兼并等现象也是不可能根除的。解答时,要将材料和教材相关史实结合起来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
材料三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6分)
(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6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3分)
参考答案:
(1)经验: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6分)
(2)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6分)
(3)原则: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即可归纳唐太宗成功的经验。
(2)依据材料二“...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即可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3)其实根据材料“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也可归纳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贝尔试图说服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投资他发明的“新奇玩意儿”,却被后者当作痴人说梦而婉拒。这个“新奇玩意儿”最有可能是(?)
A.电灯
B.电话
C.汽车
D.电影放映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机,德国人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放映机,所以答案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 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8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7分)
参考答案:
(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的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8分)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7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91eXAm.org1)问中依据材料一中 “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 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军事以及经济视角归纳历史意义。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等文字信息围绕指挥才能、个人利益得失等角度思考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