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众所周知,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它与革命交相更替,互为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而又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让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面前,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
——梭伦
材料二?对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权的地主,在农民向他履行规定的义务的条件下,农民长期使用他们所居住的房屋,此外,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并使他们能向政府履行义务起见,让他们长期使用法令中所规定的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属地。使用份地的农民必须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规定的义务。在这种过渡状态下的农民称为暂时义务农。不仅如此,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节录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1)根据材料一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梭伦改革中有哪些政策能体现这一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说明法令条文中两种农民在权利规定方面的不同。法令规定农奴获得自由的前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体现了大久保利通的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时期在这一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奖励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请指出梭伦、亚历山大二世、大久保利通等人的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公平思想(或折中、中庸思想)。如颁布土地法令,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分享政治权益;建立“四百人会议”分享参政议政的权利等。
(2)不同:暂时义务农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数量土地的权利,还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农民则完全摆脱了地主的控制,且拥有私产。前提:赎买土地。
(3)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或“殖产兴业”政策。政府负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人才,建立样板企业;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扶植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大力拓展海外贸易等。
(4)适时创新的改革精神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 ③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 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发生的条件,要全面分析,从内容上看,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场改革的发生与发展,离不开安定的社会环境,离不开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离不开改革者的开拓进取。因此①②③④均正确。故选D。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度纵横北方,曾参与了“五胡乱华”。北齐统治者出于鲜卑族,在北齐的“胡人”社会中,自然多使用鲜卑语等“胡语”,答案选D;其他均为汉族政权故排除AB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BCD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但是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ACD都与根源不符,而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新的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因此选B。
点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1)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之后,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田开阡陌封疆”打破了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动摇了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故选D。A项是说的文化封面;B项说的是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C项是地方体制的改革。ABC三项都未从经济的角度呢进行分析,因而是错误的。
点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鞅变法在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主要的动力。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些措施都有力的破坏了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