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关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C.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区域集团是北美自由贸易区
D.是地理位置相邻的若干国家通过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黄金时期”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结构片面畸形
B.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C.经济分布严重失衡
D.北洋军阀分裂割据连年混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称之..”主要考查你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短暂的春天?等考点的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有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史学家”、“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用现代史学观去研究历史
B.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历史学家,可以不凭借史料而加以说明、解释
C.史学家因其个人立场、文化背景不同,因而对历史的解释会不同
D.就是我们用那个时期的历史观去认识那个时期的历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对历史的记录会因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要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材料2?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的报告中指:“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回答:
(1)根据材料1,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根据材料2,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3)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才;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和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仅有几十个字,对学生知识归纳、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要把握该题的立意,即突出教育的基础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都是以教育为基础的;要注意把握“3+X”高考命题特点,试题设问的限制性越来越强,答案短小精炼。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一首在台湾非常流行的校园民谣唱道:“一样的血统,在一样文化中生活。数十年手足分离的乡愁,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分左右?”可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国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早出现在
A.《中美联合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关于阐述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一国”是指统一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在中国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九二共识”是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国中国原则”。因此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