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产生的最积极作用是
A.动了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积极性
B.民主党派演变为
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C.动了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D.中国演变成多党联合执政的国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5分)美国在中国的形象,是指一定时期内中国的精英阶层和社会公众对美国的整体印象,中国人对于美国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物
| 出处
| 观点
|
张之洞
| 《劝学篇·正权》
| 考外洋民权之说所由来,其意不过曰国有议院,民间可以发公论、达众情而已,但欲民申其情,非欲民揽其权。译者变其文曰“民权”,误矣。“美国人来华者,自言其国议院公举之弊,下扶私,上偏徇,深以为患。华人之称羡者,皆不加深考之谈耳”。近日摭拾西说者甚至谓人人有自主之权,益为怪妄。
|
孙中山
| 《孙中山全集》
| 美国是新世界之老共和国,吾为旧世界之新共和国……但美国为先进文明国,事事皆为我国之典范。
|
毛泽东
| 《别了,司徒雷登》
| 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可惜抓在资本家手里,不抓在人民手里,其用处就是对内剥削和压迫,对外侵略和杀人,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裁统治的别名。美国有很多钱,可惜只愿意送给极端腐败的蒋介石反动派。
|
材料二? 1993年夏季,美国根据莫须有的情报,在公海上拦截中国的“银河”号商船,并进行检查,从而引起中国公众的极大愤慨。随后美国国会的议员们以中国人权状况恶化为由,阻挠中国申办2000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再次点燃了中国人的反美情绪。这两起事件导致了中国公众心目中的美国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直到海湾战争后,中国人还认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是一个主持正义和敢于负责任的国家。但美国现在在他们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国家。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材料三?中国人在认识西方时,有一种独特的“师生情节”,即中国人真诚地将西方发达国家当作自己的先生,认真地讨教和学习,可是在历经坎坷以后终于发现,“先生总是欺负学生”。
——摘自牛军《后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与思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并分析其原因。(1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12分)
参考答案:
(1)洋务运动时期:看到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弊端,抵制美国的共和制度。辛亥革命时期:学习并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解放战争时期:抨击美国扶蒋反共政策。90年代: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每点2分,共8分)因素:国家利益的变化;(2分)国情的变化;(2分)对美国了解程度变化等(2分)
(2)认识观点:美国是中国人追寻现代化进程中学习的榜样之一,但因国家利益不同,中美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3分)(如果只答“我同意材料三的观点”,或“我认为材料三的观点是合理的”,只赋1分)
史实论证:中国以美国为师的史实:近代学习美国的民主思想(徐继畬《瀛环志略》)与三权分立共和制度(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五取一,2分)美国“欺负”中国史实: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三条约取一即可);扶蒋反共控制中国;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的敌视政策(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遏制)。(三点取两点,共4分)逻辑:1分(从辩证角度用史实论证)延展: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之间应发展合作,走双赢之路。(2分)
本题解析:
(1)第一小问可根据“表2中张之洞、孙中山、毛泽东的观点”以及材料二中的“但美国现在在他们眼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在世界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可归纳洋务运动时期:看到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弊端,抵制美国的共和制度。辛亥革命时期:学习并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解放战争时期:抨击美国扶蒋反共政策。90年代: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第二小问可根据影响国家对政策的因素从国家利益的变化、国情的变化、对美国了解程度变化等角度回答即可。
(2)本题是观点性试题在回答时需要史论结合。分析材料三可知其观点是美国是中国人追寻现代化进程中学习的榜样之一,但因国家利益不同,中美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在表达观点时不能绝对化。在史料的论证上可结合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历程举例论证即可,比如近代学习美国的民主思想(徐继畬《瀛环志略》)与三权分立共和制度;签订《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三条约取一即可);扶蒋反共控制中国;冷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的敌视政策等。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瓦特、爱迪生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这充分说明
A.当时的社会制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发明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C.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发明创造
D.科学发明与生产力发展是对立统一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在两次工业革命中体现的尤为突出,这是本题的命题立意所在。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指出,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是国际局势紧张和冲突的根源,还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国际经济领域“新秩序”的口号。这反映了不结盟运动
A.要求打破大国对国际政治的垄断
B.希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由反对霸权主义到谋求经济发展
D.主持国际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要求建立国际经济领域“新秩序”。
故B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1)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这三个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2009年2月12日《环球时报》第六版转载了一篇韩国《中央日报》2月11日的文章,原题是《中国拯救资本主义?》,其中一段写道:中国网民最近热衷转载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跟帖无数,引发很大反响。文章大意如下:1949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1979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198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社会主义;2009年,只有中国才能救资本主义。
(2)材料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背景,但文中引述的这段网文并不完全准确,指出其中表述最不准确的一句话并加以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3)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材料三中重申了哪些经济发展战略?为实现共同富裕,全会提出了哪些建设性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发达国家建立起比较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原因。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最不准确的:“1979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改为:1979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
(3)战略:扩大内需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主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
(4)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提高;吸取经济危机的教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权观念加强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认识:社会保障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