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遏制转为扶植,是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新中国的成立,美国之所以改变策略,是要把日本变为遏制中国的前沿阵地,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提高了。故选A。日本仇视中国的政策由来已久,A项错误。此时的日本在外交上不得不追随美国,唯美国马首是瞻,谈不上平等伙伴关系,B项错误。根据题意只能说明冷战延伸到亚洲.不能说全面展开,冷战的重心在欧洲,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l5分)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确和规蓖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图形成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到了春秋战图,出现了“礼蹦乐怀”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3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持什么观点?(3分)
材料二?张岂之主蝙的《中国史十五讲》说:“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分)
材料三? 1902年3月,清延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今昔情势不同”的表现。(3分)
材料四?第二条?中年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各项之自由权: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人民有信教之自由;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材料五?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年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根据材料四、五和所学知识,概括出两部宪法体现的共同民主原则。(1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1954年宪法具有哪些进步性?(2分)
参考答案:
(1)变化:从三代的“以礼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依法治国”。(3分)
态度: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1分),主张“克已复礼”。(3分)
(2)特点:皇权高于法律;(1分)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1分)礼法并用。(1分)
(3)表现: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1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或清朝出现统治危机亦可);(1分)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1分)
(4)原则:人民主权(主权在民);(1分)进步性: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2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归纳材料信息的能力,由“夏、商、西周时期……‘礼’治国的制度”、“春秋战图……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归纳出变化的具体表现;联系孔子的思想内容,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可。第(2)问,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礼刑一体’”等关键信息归纳即可。第(3)问,解题时需要抓住“1902年3月”,结合当时中国的生活状况归纳即可,如受到西方政治理念的影响、近代经济活动、资产阶级政治活动等。第(4)问,考查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内容,归纳两者在原则上的相同点,即主权在民;第二小问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优越性分析归纳即可,如人民享有真正广泛的民主权利;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古今中外,本民族的仁人志士和政治精英们为了本国的富强和发展,使本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太宗则开创了令后人津津乐道的“贞观之治”,为唐朝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太宗更以其优秀的个人品质,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简述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分)
(2)康熙在位60年(一说61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试以有关史实加以说明。(2分)
(3)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请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二者为何能够赢得这样的盛誉?(4分)
(4)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并提出要吸取苏联的教训。毛泽东否定了苏联的哪些做法?(4分)
参考答案:(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与民休息。(2分,答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亦可赋分)击败突厥后,设置机构进行管辖,任用当地贵族为首领;与吐蕃和亲。(2分)善于纳谏和用人,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2分)
(2)平三藩,扫割据;收台湾,固海防;抗沙俄,定边疆;征蒙古,平叛乱。(2分,任答2点即可,如答西藏问题也可赋分)
(3)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实行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王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积极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等。(评分说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分,其余任意2点2分) 甘地:提出甘地主义思想、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民族独立开辟了道路。(2分,任意2点)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1分)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2分)为给工业化积累资金,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积极性受挫(1分)
本题解析:本题最大特点是考查民族问题、国家统一问题。唐太宗在改善民生、和谐民族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教材上都有涉及,归纳一下就可。康熙在位60年最主要的贡献是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注意答题全面。孙中山和甘地事迹很多但要围绕所问来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有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②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③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过渡时期总路线不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而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不符合客观规律,应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①90年前的 7月23日
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切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做的认识。①③属于历史阐释,②④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所以选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