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其原因不包括
A.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B.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C.民族问题极端复杂
D.大国的插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一战巴尔干半岛形势的理解。一战前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巴尔干问题已成为各种势力斗争的焦点,它主要是由巴尔干民族主义的发展和奥、俄、土的干涉造成的。而在巴尔干问题日益变得尖锐突出的时候,德英意法各国又纷纷介入,直接参加争夺,从而使这一地区变成了一触即发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是偶然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不是使巴尔干半岛地区成为欧洲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因此答案为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关于一战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大战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大战使英国开始丧失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
C.大战彻底摧毁了各交战国统治
D.大战推动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国际关系上“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哪一个国家在一战爆发前后的立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A.法国
B.奥匈帝国
C.德国
D.意大利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意大利在一战前加入同盟国集团,但战争爆发后,考虑到利害关系加入协约国一方的作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产生的
最严重后果是
A.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间的主要矛盾
B.美德经济超过英法
C.帝国主义展开了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D.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先是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由于害怕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在一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熙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月半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的,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1)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一战的理由。中国最后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战?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以该种方式参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概括一战中“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理由:①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面;②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方式:“劳工参战”。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英法在战争中人员死伤惨重,兵力、劳力短缺。
(2)特点:来地广,人数多;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报酬低;死亡率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表现出色。作用: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