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土地问题的规定有哪些?其作用分别如何?
参考答案:商鞅变法的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的规定:①农田水利法。②方田均税法。
作用:在抑制土地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在商鞅变法中涉及的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内容,即“为田开阡陌封疆”,作用是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王安石变法中涉及的是农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税法,其意义的回答要结合改革的背景,即加强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来回答即可,本题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国家的改革明显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是
①英国的“清教徒”运动 ②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④戊戌变法
[? ]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
——司马迁《史记·秦本纪》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秦国在西部崛起时面临怎样的形势,当时秦国的政治处境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所指的是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这一措施对秦国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秦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与材料二的改革措施有何关系?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2)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
(3)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养成了秦军好勇斗狠的特性。实行暴政,二世而亡。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摘自《史记·商鞅列传》
请回答:
(1)指导出材料中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指出商鞅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及其根本着眼点,并对这一思想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1)基本内容: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建立县制。
(2)经济思想:重农抑商。根本着眼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确立封建制度。评价:积极方面是促进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统一全国的物质基础。消极方面是从长远讲,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的水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本题解析:(1)“令民为什伍”指编制户籍,““相牧司连坐”指连坐法,“有军功者,务以卒受上爵”指奖励军功,“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指重农抑商,“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指建立县制。
(2)重农抑商思想,有利于保证经济的基础,但是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统治阶级,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考成一事,行之数年,自可不加赋而上用足。?
——张居正?
材料二?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傅维鳞《明书》?
材料三?嘉靖以来,府州县学中某些混入的生员,不务实 ?学,为非作恶,在地方上形成一种势力。1575年张居正规定 ?“今后岁考,务须严加校阅。如有荒疏庸耄,不堪作养者,即 ?行黜退,不许姑息……童生丛择三场俱通者,始行入学,大府 ?不得过二十人,大州县不得超过十五人,如地方乏才,即四五 ?名亦不为少”。?
——《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五?
材料四?张居正曾指出“夫民之亡且乱者,成以贪吏剥 ?下,而上不加恤。豪强兼并,而民贫失所故也”。1577年他提 ?出清丈全国田地,次年正式实行,试图使田地“皆就疆理,无 ?有隐奸。盖既不减额,亦不益赋,贫民不致独困,豪民不能并 ?兼”。?
——《张文忠公全集》附录“文忠公行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张居正创设考成法的目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三,概括张居正改革在教育方面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抑制土地兼并方面,张居正有哪些认识和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保证新法畅通。通过考成法,使张居正控制的内阁成为推行变法的中枢,也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从而为全面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铺平了道路。
(2)整顿学校,重视品行与才学;考试择优录用,灵活控制名额。
(3) 认识:土地兼并造成农民逃亡或起义,农民失地却依旧纳税。措施:按数目清丈田亩,多占田地多纳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