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表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纺织品进口情况表》:
时间
| 进口总值 (单位:银两)
| 棉织品和毛织品占 当年进口总值之比
|
|
|
1867年
| 6930万
| 29%
| ?
|
1873年
| 7410万
| 32%
| ?
|
1883年
| 7360万
| 28%
| ?
|
1893年
| 15130万
| 21%
| ?
|
?
导致表中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包括
A.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强? 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机器工业产品物美价廉? D.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2、判断题 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行地区不同
B.自治程度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法律依据不同
3、判断题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
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4、判断题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判断题 “文革”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
A.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B.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C.要防止个人崇拜
D.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