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图是1913年章太炎(即章炳麟,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宣传家,著有《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报纸上刊登的征婚广告,该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这则征婚广告的关键句“不沾染学堂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可以推出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这是一则个案征婚不见得成为主要求偶方式,也不见得婚姻自主成为时尚,故B、D错误;C.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从材料中看不出来。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此题为图文情境型历史选择题。图文情境型历史选择题以图像和文字为主题情境而设题,融读图、阅读文字、逻辑思维为一体。在该类题型中,图像和文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以文补图,此类试题以图像为主题情境,另以文字来补充图像内容不能反映的信息。解答此种类型的试题,关键在于从图像中提炼信息,并以文字传递的信息为补充,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筛选,得出正确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来源:91考试网 www.91exAm.org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不尚权谋” 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以天理遏制人欲,根本目的是什么?
(2)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关系角度理解,上文作者为什么认为理学倡导的“义” “利”观是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3)上文作者认为理学倡导的重义轻利的观念有何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以纲常伦纪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专制统治。(2)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缺一不可。理学主张完全消除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是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3)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本题解析:本题为延伸迁移性题目,主要考查对宋明理学影响的评价。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思考问题。(1)问结合“天理”的核心内容“三纲五常”回答。(2)问注意题目规定的答题角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也就是从社会生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角度分析问题。(3)问考查对材料观点的理解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58年8月,国家计委提出的“二五”计划意见书中规定指标为“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53%左右;农业总产值30%左右。”关于这一指标评价准确的是(?)
A.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建设大门
B.贯彻了八大制定的路线方针
C.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促进了经济全面快速地发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概述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具体分析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参考答案: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线索:
(1)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在沿海通商口岸设立船坞、工厂,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19世纪90年代后,清政府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列强纷纷在中国建立厂矿企业,作为资本输出的主要手段,使外商企业在近代厂矿企业中居有垄断地位;
(2)19实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或官僚),以“自强”为号兴办军事工业,进而以“求富”为号兴办民用工业,在中国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但甲午战争失败后,洋务企业逐渐破产。
(3)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在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出现了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1895年(或《马关条约》签订)后,大量外资在中国兴办工业,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但处境艰难;1914—1918年(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
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
(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支持;(2)北洋政府的一些政策鼓励;(3)“实业救国”热浪的推动;(4)群众性抵制日货运动;(5)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增加对中国产品的需求;(6)上述因素刺激了中国商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迅速向工业资本转移。
本题解析:本题以“近代工业”为切入口,要求学生将1840年到1919年近80年时间内的关系“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内容串联起来,综合叙述。解题的关键在于要准确理解“近代工业”的历史概念,近代工业是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不仅包括民族工业,还包括外资、合资等企业,因而对问题中提出的“近代工业”、“民族工业”要分清前者是大概念、后者是小概念。
第1问中对1840年到1919年近代工业发展基本线索的概述,要分别从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三方面来归纳各自的发展状况;对第2问中“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则首先要明确“黄金时代”是指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然后结合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出现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经济因素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的传统习俗。1916年元旦,北京的警视厅通令全市卖元宵者,一律改“元宵”为“汤圆”,政府认为“元宵”音不吉利。当时的政府是
A.清政府
B.袁世凯政府
C.段祺瑞政府
D.蒋介石政府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