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
B.北方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2、判断题 民族融合的含义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4、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
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取得国君的赏识
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
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
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
5、判断题 (15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教材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10分)
材料三
?
图一孝文帝着汉服出行图?图二? 19世纪末一日本男子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4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