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
A.民族的融合
B.北方分裂走向统一
C.中央集权加强
D.经济中心南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民族融合的含义是
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
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D.各民族人民通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该题考查了对概念的理解,融合即为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集小(郡)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严酷,尝临渭论囚,渭水尽赤
——《资治通鉴》
材料四?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四,见税什伍。……”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弊端。
(3)虽然商鞅变法存在弊端并且曾遭到强烈的反对但还是成功了,试结合材料和有关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①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③统一度量衡。
(2)刑法严酷,赋税沉重。
(3)①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封建经济;③富国强兵的措施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求,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以史料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弊端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解题关键要从材料出发.从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组织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
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取得国君的赏识
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
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
D.宣传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鲜卑族拓拔部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培理来航时,赠给幕府的是显示工业文明的火车机车模型和电报机,而幕府却只能用力士搬运回赠的大米来展示实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岳麓版教材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次改革前社会状况的共同特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上述问题,两次改革分别在经济、文化领域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10分)
材料三
?
图一孝文帝着汉服出行图?图二? 19世纪末一日本男子
(2)观察材料三图片中的服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4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发展落后。(1分)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移风易俗,改行汉制。(4分)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文明开化。(6分)
(2)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或汉化);(2分)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2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通过中日之间的对比思考二者改革的共同原因及措施。第二问考查了二者改革的本质的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