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共和政体成,专制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
——《新陈代谢》(《时报》1912年2月22日)
材料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示意图

(1)结合材料1、2和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贡献。
材料3、民国元年,四川广安州立中学课程设置(摘录)
第 一 学 年
| 课程
| 修身
| 国文
| 英文
| 历史
| 地理
| 算学
| 博物
| 图画
| 体操
|
周学时
| 1
| 7
| 7
| 2
| 2
| 4
| 3
| 1
| 3
|
内容说明
| 道德要旨
| 文学习字文法作文
| 习字绘画文法作文
| 中国历史
| 世界总论及 中国
| 代数
| 植物动物
| 自在画 几何画
| 兵法
|
?——《四川教育史稿》
(2)结合材料3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与中国古代(汉至清)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差别。
材料4、孙中山明令废除清朝实行的叩首、相缉、请安、拱手等旧式礼节,代之以鞠躬、脱帽、握手之礼;书信落款中的顿首、再拜及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谓,以新式名词代替;过去常用的大人、老爷之称均被革除。他要求民间称呼官员学习西洋或东洋,为先生或君。
——《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司厅称呼文》
材料5、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吃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当时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
(3)材料4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材料4、5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参考答案:(1)①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建立了共和政体和近代的民主行政机构③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古代以儒家经典为主;民国初年取消读经课程,课程设置涉及到语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3)思想: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提倡国民平等;影响:促使人们转变观念,移风易俗,社会风气逐渐开放。(4)新认识: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它还是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良运动,革除了封建陋习,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本题解析:本试题为典型的综合性试题,虽然试题答案基本上来源于材料,但是需要对材料实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力求完整、全面与准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史学大师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作者认为,研究历史应当
A.尊重史实
B.集思广益
C.一分为二
D.设身处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作者认为研究历史应该“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即设身处地,将历史人物及其学说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以下历史图片反映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是古代中日关系,B、《步辇图》形象地记载了汉藏两族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C、反映古代中俄关系,D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消除了西部边疆的分裂割据状况,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进一步促进了全国的统一。平叛之后,废除了准噶尔游牧封建贵族所实行的农奴制统治,促进了西部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二?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三?(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4分) 材料一、二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2分) 说明理由。(4分)
(2)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2分)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2分)
(3)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原因: ①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4分)
材料三张荫桓的说法正确。(2分)?理由: ①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②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4分)
(2)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
(3) 认识: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②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④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4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重,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探求强国之路。
(2)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是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而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注意政治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
点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洋务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专题一直在高考命题中站有很大比重。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建立4个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排除A;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排除B;确立党新时期的基本路线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因此选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