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某学校开展课外活动,主题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如果你选取了《宋太祖、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不同点》为突破口,下列选项中你最有可能选择的正确答案是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直面中央对地方的威胁问题
C.设立管理地方财政的官员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针对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又派刺史监察地方官。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宋太祖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A、B、D都是宋太祖、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C。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前段时间有关“曹操墓的真伪”在国内各报争论得沸沸扬扬。小明同学对此很感兴趣,想找一本有关记述曹操详细史料的历史著作阅读。在下列四本著作中,小明应当选择的著作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史通》
D.《文史通义》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据英国《泰晤士报》载“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仅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该文评价的是
A.戊戌变法的成果
B.清末“新政”的成效
C.八国联军的“武功”
D.湖北武昌起义的影响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道光年间,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衣有洋绉,帽有洋筒,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颜料之鲜明者曰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考,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在《秉烛里谈》
材料二
?
?
穿西装带领结的男子?辛亥年间,革命士兵剪辫子

西式点心开始出现在街头摊柜里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趋势怎样?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1)社会生活出现西化和“媚外”的特征。舶来的近代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变成了改造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状况的动力。崇洋之风已在衣、食、住、行及日用杂品诸方面显露出来。社会现象和近代文明一样,有污染社会的消极面,但更有失去近代中国社会前进的积极因素。实质上它是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人”认识和利用近代文明的初步实践,带有相当成分的盲目性。但其中的大多数不是拜倒在洋人洋事物前的“洋奴”,而是参于挑选、接受和实践新事物的好事者。晚清时期崇洋风气与近代文明的传播相表里,二者发展的进程是同步的。(2)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的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外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调拨,中国经济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外来文明的传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社会,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本题解析:(1)问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文字和图画回答出“西化”和“崇洋媚外”的趋势。评价时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回答。(2)问要从世界市场的方面认识。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
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定产到户,超额归己”。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说明此时的农村经济改革是从农民自发开始,然后是中央肯定的顺序进行,而不是先中央下发政策然后实施。可以说明,当时的农村经济改革是从农民自发开始的。ABD的说法本身是错误不符合史实的。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