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下面四个省份率先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是( )

A?B?C? D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结合地图考查学生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建立时间的掌握,“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项为西藏自治区,1965年建立,故排除;B项为内蒙古自治区,1947建立,故符合题意;C项为宁夏自治区,1958年建立,故排除;D项为新疆自治区,1955年建立,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该推论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说明顾炎武认为分封制的缺点是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缺点是中央集权的集权程度太高。其与“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6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8分)
材料三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6分)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
(3)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2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本题解析:
(1)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
(2)从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立足材料概括,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李贽“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等。再根据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谈谈认识。
点评: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注意结合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特别注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学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李小龙在他的日记中提出练习截拳道要达到“武道合一”的境界,就是“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在这里李小龙的武术思想主要吸收了中国古代的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印度、伊拉克、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人口压力、粮食短缺、经济单一
B.人口压力、边界争端、教派纷争
C.教派纷争、边界争端、市场狭隘
D.粮食短缺、经济单一、市场狭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运用知识和比较共性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严重阻碍印度经济的发展;伊拉克和伊朗由于人口多、边界争端、教派纷争和经济利益冲突等问题严重损害了两伊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答案为B。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