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能反映出这一趋势的是
①世界银行的成立?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③《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签署 ④美国取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主导权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苏格兰的第一所大学出现在1412年,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苏格兰的大学异军突起,又先后建立了三所大学。他们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偏向欧洲,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在阿伯丁大学确定了地位,而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心。在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化学、地质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是激发了人们将科学应用到渔业、农业、交通和工业上去的兴趣,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势,改革课程设置,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这与依然稳坐“象牙塔”中的牛津和剑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1740年开始,格拉斯哥大学的本科生中约有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有些来自英格兰),它的许多毕业生都在工商界获得了成功。?在苏格兰,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进程要比英格兰大学开始得早。格拉斯哥大学在梅尔维尔(AndrewMelville)担任校长期间(1574~1580)就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第一年学习人文学科,第二年学习数学、宇宙学和天文学,第三年学习道德和政治学,第四年学习自然哲学和历史。? 1708年爱丁堡大学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抛弃了四年中由同样的教师教授所有科目的做法,到1753年这种做法几乎被所有的大学所采纳。172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哲学教授首次用英语取代了拉丁语讲座。这些改革使苏格兰大学在18世纪独树一帜,连牛津大学都自愧不如。?
——《外国高等教育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格兰大学崛起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苏格兰大学有哪些创新和及影响。(9分)
参考答案:⑴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较少受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6分)?
⑵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神学和宗教束缚,大学课程逐渐世俗化,确立了自然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学以致用,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3分)?在教学对象方面:打破教士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大学教育逐渐面向工人和商人子弟。(3分)?
在教育方式方面:用民族语言英语取代了拉丁语,促进教育普及和文化发展,推动英国国际市场的开拓。(3分)
本题解析:⑴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他们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偏向欧洲,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是激发了人们将科学应用到渔业、农业、交通和工业上去的兴趣,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势,改革课程设置,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可以得出部分答案;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推知这个时间段内,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为苏格兰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
⑵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由材料中的“18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在阿伯丁大学确定了地位,而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心”、“改革课程设置,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第一年学习人文学科,第二年学习数学、宇宙学和天文学,第三年学习道德和政治学,第四年学习自然哲学和历史”等信息可以得出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神学和宗教束缚,大学课程逐渐世俗化,确立了自然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学以致用,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根据“格拉斯哥大学的本科生中约有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有些来自英格兰),它的许多毕业生都在工商界获得了成功”可知在教学对象方面:打破教士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大学教育逐渐面向工人和商人子弟。根据材料中的“格拉斯哥大学的哲学教授首次用英语取代了拉丁语讲座”可知在教育方式方面:用民族语言英语取代了拉丁语,促进教育普及和文化发展,推动英国国际市场的开拓。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注意关键词“中国参与”。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电子计算机由美国人制造,细胞学说由德国人提出,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因此ACD项均与中国无关。只有 B 项是 由中国参与各国共同努力的科技项目。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铁路是工业化的一个缩影,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材料一?早在16世纪,人们已经懂得使用木轨,来减少车子的阻力和颠簸。18世纪,英国矿山和冶铁工厂的运输中已经普遍采用了木板轨道。但木板承重力差,易被轧坏,木材的损耗极大。后来,人们在木板外面包上铁皮,以延长轨道的使用寿命。18世纪中期,人们又开始采用铁轮和用生铁铸成的凸缘铁轨,后又改为平铁轨,并使车轮带凸缘,以克服易于脱轨的缺点。1770年,一名法国人发明了一辆蒸汽机车,但仍有很多缺陷。1803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了一辆蒸汽机车,这辆机车重25吨,时速4英里 (1英里等于1.6093千米),但由于车轮和轨道平滑,行驶中特别是上坡时容易脱轨。1813年,乔治·史蒂芬孙攻克了许多难关,设计出了性能良好的实用铁轨机车。1825年,英国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此,交通运输进入了铁路时代。
材料二? 1835年底,德意志才建造了第一条很短的铁路(不到6公里),但是,1860年它的铁路总长度已经达到7180英里。有学者认为,那里稠密的铁路网“在小邦分治主义偏见的长城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
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英国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修建铁路的国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路对当时德国社会发展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根据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分析20世纪初国人对建设铁路认识的转变。
参考答案:(1)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需要高效能的交通工具,工业革命的发展为铁路的修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科技发达等
(2)促进了德国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
(3) 说明清统治者思想愚昧保守,不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中国铁路起步晚,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便于列强侵夺中国铁路路权。
(4)反对清政府将铁路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反映出国人对建设铁路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和维护民族权利的坚定决心。
本题解析:本题通过修铁路,是大家理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同时,注意理解在清末时期,修铁路还是国家主权的象征,进而理解维护主权的重要性。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儒家经典中的“四书”地位超过“五经”是始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