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
A.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B.借鉴国际惯例
C.改革开放的需要
D.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之所以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是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日本控制和垄断占领区的金融和内外贸易的目的是
A.攫取中国的资源财富
B.向占领区输出资本
C.控制占领区工矿企业
D.建立大东亚新秩序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表明袁世凯已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的历史事件是?(?)
A.镇压“二次革命”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
D.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B项都能够体现出袁世凯的反动性,暴露了妄图破坏民主政治建立帝制的野心,但是不是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破坏殆尽的标志。C项是从法律上确保了自己权利世袭,至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D项错误,袁世凯并未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
点评: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采用暴力的手段刺杀了宋教仁。孙中山在迷梦中猛醒。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这就是二次革命。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解散国会后,又修改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彻底暴露了独裁的嘴脸。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汉景帝时,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他指出,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急切),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由此可见,晁错所提建议的用意是什么?试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和“削藩”的结果,简评晁错的建议。?
参考答案:
用意:以削藩为手段,逼诸侯王^造**,及早暴露矛盾,以减轻灾祸,加强皇权。?
背景:汉初分封的同姓王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结果:导致七国之乱发生。平叛后,汉景帝收回了王国官吏任免权。?
评价:
答案一?晁错的目的在于维护西汉王朝的统治,但是,解除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符合我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七国之乱的发生与平定,陵西汉避免了更大的祸乱,加强了对王国的控制,也为汉武帝时最终解决王国问题打下了基础。因此,晁错的建议具有积极意义。?
答案二?晁错的建议,主观愿望是维护中央集权,但客观效果不好。他用激化矛盾的办法来解决矛盾,直接引发了一场战乱,一度破坏了汉初以来形成的安定局面,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斗争策略的角度看,是不高明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本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设问简单,可在审题基础上直接作答。第二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作答,答题思路可首先设定作答方向,并从“削藩”背景和结果寻找史实依据,再考虑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或历史结论寻找理论依据,选定史实和理论依据最充分的方向展开作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①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
②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③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①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②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汉武帝以战争政府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关系史实的正确评价以及对良好民族政策的多方面评价。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