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在20世纪来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天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早期进步运动倡导者常常诉诸基督教义,诉诸人的葭知其中还包括爱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导者的着眼点是改造体制,而不是改造人……为每一项计划辩护的依据不是从遵义出发,而是从纯经济规律出发:设法救济穷人,增加就业等等,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买东西以维持工厂开工。
(1)举例说明王安石如何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的?并予以评价。(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政”的特点。(6分)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3分)
参考答案:
(1)“青苗法”。(1分)
积极作用:限制高利贷盘剥,提高国家收入,减轻农民负担。(3分)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强制借贷现象,反而增加了中小农户负担(或实际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 (2分)
(2)特点:改革的范围广、力度大;具有浓重的实用色彩(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以改革经济体制为主;遵从经济规律,通过提高消费力来拉动经济发展。(答出三点即得6分)
(3)共同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3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中的贷款方法应该是指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关键是理财,而理财以农事为先,所以在他众多的经济改革措施中具有贷款性质的措施是“青苗法”。对于青苗法的评价要一分为二,这与他改革的目的是有关的,所以评价时要注意这个关键点。
(2)第二问,依据材料中的“‘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天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统化。第二点是摆脱理想主义,高度实用主义”可得出结论。回答这个问题时需要高度的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
(3)第三问,两则材料涉及的内容都是政府的行为,都是由政府自上而下而进行的改革,所以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利用政府的(国家的)力量干预经济。改革本身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政府干预改革或是政府直接主导进行改革属于正常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保甲法规定?(?)
A.每个农民都是保丁
B.同保之人要互相监督
C.保丁常年集中训练
D.每五户可以组成一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按照保甲法的规定,每十户为一保,每户两丁以上,抽一人为保丁。保丁农闲时才练兵,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因此,A、C、D三项都不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古代中国的某一时期为了改变民众“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的局面,政府规定叫地方出钱,每家摊派,如此可免地方上私家为政府办公差破产之苦。这一政策
A.客观上使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B.由于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被废除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废除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人头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募役法在实行过程中按照户等征收免役钱,为了规避重役,一般民众“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怕评为大户人家);骨肉不敢义聚,而惮人丁(怕评为人多之户)”,由于它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被废除。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8分)北宋的制度变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北宋初年“旧弊虽防,新弊渐生”的具体表现。(4分)
(2)简述王安石为革除“新弊”采取的措施及效果。(4分)
参考答案:(1)旧弊:军阀(藩镇)割据、农民起义。(2分)
新弊:北宋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浩大,造成“冗兵”问题。(2分)
(2)措施:首先采取“省兵”措施,精简军队;其次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2分)效果:减少军费开支,战斗力有一定提高。(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仔细阅读图片以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能力。第(1)题“旧弊虽防”主要指北宋制定制度主要预想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加以事先防范,而北宋主要借鉴的是唐朝,所以它防范的主要是唐朝出现的问题,如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新弊渐生”通过左图可知由于北宋不断扩充军队数量,军费开支浩大,造成“冗兵”问题。第(2)题本题结合王安石变法可知其主要的措施为首先采取“省兵”措施,精简军队;其次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王安石的这些做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减少军费开支,战斗力有一定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参考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6分)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4分)
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5分)
本题解析:(1)第一问,本题可以依据材料内容及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来共同分析归纳整理出答案。材料中的“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表明北宋对王安石的褒扬。而材料中的“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则对王安石的评价是负面的。
(2)第二问,本题考查维新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问题,回答此问题时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归纳。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所以他对王安石的变法应该是高度评价的,材料内容也印证了这个观点,他对王安石的评价是正面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其变法寻找根据。他采用的方法是考订历史材料的真伪的方法。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