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材料一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城市市民也不满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争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
——《战国策·秦策》
材料四及神宗朝,荆人秉政……国事日非,膏盲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诸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摘自《日知录·宋民风俗》
材料五以下是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
——雷颐
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
——萧功秦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态度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加尔文的主张(与路德教相比)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变法中顽固派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6)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例史实说明上述某个观点。(4分)
参考答案:(1) 原因:维护封建统治;阻碍民族国家的统一;欺诈和掠夺人民群众;阻
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答对4点即可)
(2)态度:信仰上帝 (信仰得救) (1分)依据:建立民主教会;教会民主化、共和化。(2分)
(3)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1分)。
本质不同。(1分)。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4分)。
(4)雷颐:传统文化的影响。萧功秦:变法者的心智和变法策略(或者变法者主观方面的局限性)。李喜所:整体社会环境。(3分)
雷颐: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萧功秦: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李喜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任意回答一例史实,(1分。其他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统治工具,为封建统治辩护;教会成为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的障碍。……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而且因为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也站在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等信息归纳出答案。第(2)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等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从“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3)问对应材料三和四,依据材料三“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域,而弱者丧稷”以及材料四中“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等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先从阶级属性说明的不同,结合所学联系各自变法历史背景从顽固派代表的阶级利益角度综合归纳答案。第(4)问对应材料五,第一小问从文字“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来概括雷颐的观点;从“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来归纳萧功秦的观点;从“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的角度思考李喜所的观点;第二小问任选一例结合材料进行论证即可, 雷颐从“顽固派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角度阐述;。萧功秦从“百日之内颁布大量改革上谕”的视角分析;而李喜所则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的角度概括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北宋前期“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了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故可排除A、D两项。根据题目要求,“最”主要的目的应是先富国,后方能强兵,国不富,兵亦不可强。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
B.对外战争频繁,政府负担沉重
C.出现三冗局面,国家积贫积弱
D.赋税徭役繁重,百姓困苦不堪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官员……比三十多年前……增加了一倍”、“‘ ……兵,……’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 两税收入……‘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和所学知识,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C项合史实;A、B、D不合题意;故选C项。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方田均税法指的是根据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这样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故选C。AB项是调控市场的措施;D项是保证农业生产资金和种子的措施。
点评: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但是改革的具体措施损害了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最终改革是以失败而告终。除此之外,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其他原因如变法用人不当,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等这些原因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三年……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去年亢阳(大旱),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隋书》
材料二(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要·辨兴亡第三十四》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设立义仓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怎样评价隋代的仓储?(4分)你如何看待唐太宗的观点?(3分)
(3)结合材料一、三,谈谈你对封建改革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目的:应对饥荒。作用:解救饥荒,稳定社会。
(2)唐太宗的观点:隋代的仓储,最终没有直到解救饥荒的作用,却导致隋炀帝奢华无道以致亡国的结局。认为政权的兴亡不在于仓储的多寡,而取决于统治者的政策。
唐太宗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他从政权兴亡的角度来分析仓储的正反面的作用,汲取了隋朝的教训,促成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2分)
(3)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封建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所存在的弊端。(4分,如考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