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下列是2010年我国开展的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其中属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的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荀子·君道》中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下列制度符合材料意思的是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君主对于各级管理应该有所监督。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监督知州。因此选择A。C、D两项属于地方行政制度。B项属于中枢机构。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的发展·监督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2分)
参考答案:(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2分)形成了二元体制。(2分)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2分)属吏为本地人。(1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1分)
(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2分)
(4)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意图即是目的,统治阶级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关于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可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材料一中的“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可知影响是形成了二元体制。
(2)跟据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二中,找到有效信息即可。 根据材料二中“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可知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可知是中央通过这种方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3)跟据材料回答,答案就在材料二中,找到有效信息即可。根据材料三中的“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可知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
(4)关于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回答时一定要注意答出由什么到什么的变化趋势。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周代分封制,汉代郡县制,还有元朝行省制这三个朝代的史实表述,总体呈现了这样的趋势,就是地方的权利逐渐减弱,中央的权利逐渐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和行省制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现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