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并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
参考答案:错误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形成的有关知识。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令各州推举人才,参与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建,考核参选者对时势看法,按成果选拔人才。故本题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锁头在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在宫廷里,因为避讳“锁”字,所以叫“千仞”,意思为牢固不可攻破,但也有朝代把它冠以吉祥的名字,叫( )
A如意 B钱粮 C键 D钥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试题解析:古代社会皇帝(有身份地位的人)或宫廷中有许多避讳的词语,往往用很吉祥的词语代替,宫廷中的“锁”用千仞来指代,后来逐渐演变为更为吉利的“钱粮”,钱粮代表丰衣足食
考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本题难度:困难
3、综合题 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3分)
材料一 第三表: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六表:凡主张缔结”现金借贷”或“要式买卖”契约的,负举证之责;缔结上述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宸”借指帝王所居,又引中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曹司不敢与夺。
——《唐律疏议》
材料三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约法规定: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之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它还规定国务员:③“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④实行责任内阁制;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材料五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 (4分)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6分)
(3)材料五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9分)
(4)史料研习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的—项重要能力。因此,分清原始史料、史料解释和历史评价等三类内容对我们学习历史很有必要。请把材料四中数字序号标示的内容按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注:只需写出数字序号)(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4分)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4分)
(2)政治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2分)原则:制约和平衡(2分)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任意3点6分)
(3)法律名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分)
特点或原则(共6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写出两点即可)
《共同纲领》: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写出两点即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
(4)原始史料 ②③ ;史料解释①④ ;历史评价⑤(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罗马法与唐律特点的分析与认识。材料一主要分析了“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关系,“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等可以得出《十二铜表法》特别注重私有财产的保护及法律的公正性;材料二针对妇女犯下的罪,“若犯死罪,议定奏裁,皆须取决宸”审判要取决于皇帝,体现了中国法律维护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比较注重伦理入法。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根据材料三题干“总统”、“国会”、“联邦”、“合众国”,得出《1787年宪法》所遵循的总统制和联邦制原则。美国政体为了达到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平衡,使用三权分立体制,根据所学知识,联系总统的产生和权力的制约来回答。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分析与认识。关于“民治”就是“法治”的过程,既有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法制化成果,又有新中国成立前后无产阶级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三部法律回答即可。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区别历史概念的能力。回答时,首先要明确“原始史料、史料解释和历史评价”的含义,再结合材料的内容,按照题目的要求,对材料中标出的五项内容加以分析,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归类。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共24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结合有关史实,请回答:
①古代君主一直注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结合所知识,填写下表
时期
|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
汉武帝
|
|
唐朝
|
|
宋朝
|
|
明朝
|
|
②从秦朝至元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的?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
时期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
汉武帝
频繁换相;选拔出身低微的士人,形成内朝与外朝相对应(4分)
唐朝
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相(2分)
宋朝
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4分)
明朝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分)
时期
地方管辖行政制度
秦朝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或者写:地方分为郡、县两级)(2分)
唐朝
地方分道、州、县三级(2分)
宋朝
地方分为路、州、县三级(2分)
元朝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直接管理“腹里”;宣政院管辖西藏、四川、青海(6分)
本题解析:这一题考查学生对所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基础主干知识的记忆能力。①主要是考查关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史实,在古代中国,君权至上,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规律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废除。考生只要将所学知识记忆熟练,不难写出相关答案。②主要考查为加强中央集权,从秦到元的统治者所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及其制度,在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上,体现的是地方管辖权不断缩小或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只要是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君权与相权演变的过程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等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特务统治等;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