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
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
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
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建国十七年来,教育事业的重大成就是形成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是20世纪90年代初步实施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后初期,三个面向”是80年代提出的,BCD时间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共中央决定研制“两弹"的直接原因是
A.高新科技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
B.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
C.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D.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1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9年6月16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金砖四国”领导人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会晤,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重申,四国远在国际法治、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由各国协调行动和集体决策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级世界。
材料二:在二十国财长会前,包括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在内的金砖四国财长高调聚首伦敦,定调两大主轴,首先力促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7%的份额和世界银行6%的份额转移到新兴国家,实行时间就是现在。其次,呼吁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不要解除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施的政策。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9月8日)
材料三: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布莱德福德说:“G20的核心思想是从公共利益出发干预全球金融体系,这取代了市场原教旨主义者‘政府不管’的治理理念。”“要协调治理世界经济,少不了发展中国家的参与。这就是为什么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没有选择G8而是选择G20联合应对。”
——南方网(2009年9月29日)
材料四:在奥巴马访华前的仅仅不到10天时间内,中美贸易战在全球经济期待复苏背景下,在两国高层领导人为此频繁往来的节骨眼上,已经全面开打。2009年11月5日和6日,中美双方在多个方面进行贸易制裁与反制裁。
——《经济参考报》(2009年11月9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体现了“金砖四国”的目标是什么?它反映了哪些国家的利益要求?(4分)
(2)概括材料三的观点。这些观点说明了什么?(5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1)目标:推动国际民主平等和多极化的发展;在世界金融领域取得较多的发言权;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金融危机。(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利益要求: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求。(1分)
(2)观点:G20干预国际经济的目的是维护全球公共利益;对国际经济的干预要注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发展中国家是协调治理世界经济必不可少的力量。(3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说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增强了不同发展程度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力量。(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挑战能力增强;发达国家力图维持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
《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1840-2000年这160年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
一、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二、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三、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试从政治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史实简要说明中国是如何走第一种现代化道路?(2分)结局如何?(1分)
(2)中国走上第二条现代化道路的首要前提是什么?(1分)用史实说明第二条道路是如何确立的?(2分)?
(3)中国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转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1分)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什么具体成就?(1分)
(4)从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转变和成就,你能得出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1)道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结局: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受到严重挫折。
(2)首要前提:实现民族独立。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工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
(3)方式: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成就: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道路;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
(4)启示: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应结合本国实际,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本题解析:
(1)注意题干信息“1840-1949年10月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阶段,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体”,可知第一条道路是指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两个方面列举史实说明,并指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尝试受到严重挫折。
(2)注意题干信息“1949-1978年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可知第二天道路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首要前提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民族独立。从三大改造、民主政治建设、计划经济体制等方面列举史实说明。
(3)注意题干信息“1979年至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在政治经济方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可知与改革开放有关,从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两个方面列举史实说明。
(4)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现代化是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民族独立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应结合本国实际,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A.促进了市场繁荣
B.有利于普及西装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从社会作用来分析,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