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872年日本政府发布告谕:“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这最能说明
[? ]
A.日本实行义务兵役制
B.日本以武士道精神来教育熏染军队
C.日本实行募兵制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2、判断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
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
?上述表格中的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4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6分)
3、判断题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朗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国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0分)
(2)联系所学知识,说出日本为走向近代化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
4、判断题 观察辨析下面历史文献。这一历史文献是

[? ]
A、法国革命中废除封建贵族的土地凭证
B、俄国农奴获得解放时得到土地的证明
C、林肯政府落实《宅地法》颁发的土地证明
D、明治维新时承认新兴地主土地所有权的证明
5、判断题 ? 1889年2月,日本明治天皇颁布了由伊藤博文起草的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的《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由于明治维新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天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引起社会中下层的不满,导致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在西风东进中睁眼看世界的日本民众开始主张自己的权利,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了遍及全国的“自由民权运动”……这使明治政府意识到必须制定宪法设立国会,否则政府本身很可能被推翻。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
? 材料二 为了寻求近代国家的模型,明治政府派出许多代表团前往欧美。在考察各国宪政时,他们发现,在日本不能简单地模仿欧洲各国的君民共和制。尽管英法美等国最为繁荣,但其宪政体制同以国家主义为核心的日本传统文化缺乏内在的联系性;相反,在促进国家统一和发展中使用军力和保持强大君权的普鲁士文化更接近于日本。重点研究欧美各国宪法的木户孝允认为,日本人民知识水平低,制定宪法要靠“君主英断”,普鲁士的情况与日本国情相似,因而断言“尤当取者,当以普鲁士为第一”。岩仓具视在考察中留意欧美各国中封建残余势力的地位和待遇,成为皇室贵族利益的保护者,他强调要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体制,认为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应当“以德为师”。……因此,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在设立国会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任命内阁、干预立法等大权。?
——据韩大元《日本近代立宪主义产生的源流》
(1)依据材料,指出明治政府派遣代表团前往欧美考察各国宪政的背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与英国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异同,并分析日本“以德为师”的原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