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 )。
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是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故C项与当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明清时期,中央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具有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性质。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一性质的是()
A.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的长期斗争
B.平定“三藩之乱”
C.明中期与瓦剌的战争
D.清前期与回部大小和卓的斗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噶尔丹及其后继者、回部大小和卓都企图搞分裂。因为“三藩之乱”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故A、B、D三项符合题意。明中期与瓦剌的战争,属于反民族掠夺、反民族压迫的斗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目提供的信息有:1954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反映出此时人
民政协会议不再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C项说法
不符合史实;A选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1956年底,B项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时间在建国初,;
所以 A、B项说法都不符史实;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
——摘自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材料二?汉弥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摘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及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由此谈谈你对美国民主宪政发展的认识。(9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美国邦联体制的弊端;社会矛盾的激化。目的: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6分)
本题解析:(2)“良知和智慧”: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权;共和制度;人民通过选举对政府进行控制等。(答出三点即可)“错误和偏见”:间接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存在种族歧视;选举权有性别、财产限制。(7分)认识:民主宪政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言之有理即可)(2分)?
(1)考查了《1787年宪法》诞生的背景,根据教材的原文内容即可作答。再结合材料一“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可分析其制定的原因及目的。
(2)考查了对《1787年宪法》的认识。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即其进步意义,“错误和偏见”即其局限性。由此结合其具体的条款可作简单的说明。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面对形势的急速变化,中国政府“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其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这个战略的核心……。
——张清敏《新中国外交战略六次演变历程:60年的调整和创新》
材料三

材料四?内政决定外交。随着国内____▲___,相应地要求外交战略进行调整,……改变长期奉行的“以政治划线”的外交思维,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
——郭伟伟《新中国外交六十年——从创立走向辉煌》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初期的什么外交方针?(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方针制定的出发点。(2分)
(2)材料二中“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是指什么?(2分)材料三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什么“作为”?(2分)
(3)理解材料四,用最切合的一句话填充材料中空格部分。(2分)
(4)材料一、四,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决定这种变化的核心因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方针:“一边倒”。(1分)?出发点:巩固国防和恢复经济。(2分)
(2)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趋势加强。(2分)
作为:积极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2分)
(3)填充:“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4)变化:从“求生存”到“求发展”(从意识形态化到求同存异)。(2分)
核心:国家利益。(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