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特区的设立
B.开放长江三角洲
C.开放海南
D.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
A.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钢铁
C.1976年,李建国参加粉碎“四人帮”的庆祝活动
D.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经济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13年5月27日,一场名为“追寻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3000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下列物件与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个人电脑
B.长袍马褂
C.粮票、布票
D.移动电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各个选项,首先个人电脑和移动电话都是改革开放后逐渐普遍被人们拥有和使用的,排除A和D。长袍马褂流行于清朝,清末和民国时期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装束。排除B。粮票和布票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特殊国情的典型反映,轻工业落后,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缺乏,国家对有限的生活用品进行统一调配。答案为C。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国国务院发出的67号文件中规定:国有企业在完成指令性计划以后,超产部分的价格允许在不高于计划价格20%的范围内浮动。对此正确认识有
①显然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②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
③不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④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从题干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社会背景,“指令性计划”应一种计划经济,因此,双轨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这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象,反映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它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是有利于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因此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摸着石头过河,在80年代中期确立了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目标,这明显是向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有一浙江商人,1980—1992年间因做买卖三次入狱,又无罪释放,引起各方对其是否合法经营展开激烈争论。此事例不能说明( )
A.民营经济发展道路坎坷
B.改革开放初期立法滞后
C.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深刻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