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学校课题小组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时,收集到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
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方法,第一手资料是最有价值的,因此D正确,ABC都带有作者的主观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方案
| 粮产量
| 棉产量
| 钢产量
|
方案一 (1955年夏)
| 4600亿斤
| 4300万石
| 1100万吨
|
方案二 (1956年1月)
| 6400亿斤
| 7000万石
| 1500万吨
|
方案三 (1956年8月)
| 5000亿斤
| 4800万石
| 1050万~ 1200万吨
|
材料二 我们有6亿人口,我们党同6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三 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请完成:
(1)从材料一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3)材料三中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三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1)材料一中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
(2)材料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追求高速度,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3)实质是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局面。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
本题解析:材料一给出“二五”计划的这三个方案,可以看出其中的数字出入很大,其原因是此时“左”倾冒进思想抬头。第二个方案做了大幅度的提升,此时是中共八大召开之际,党相对比较理性,第三个方案做了调整。从材料二中反映出“左”倾冒进思想抬头。材料三因为刚刚经历过三年经济困难,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经济政策趋于理性。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教育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下图所反映的情景应该发生在(?)
?
A.1977年夏季
B.1977年冬季
C.1978年夏季
D.1979年春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77年邓小平推动恢复高考,考试时间为当年冬季,反映了国家对人才需求的急迫。教材中的照片考生穿的也都是棉衣。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胡锦涛主席的“和谐世界”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也是对新中国建立以来外交工作的经验总结:以下外交政策和方针有利于建设和谐世界的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②“求同存异”方针③“一边倒”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研究没有固定的中心
B.世界上没有优越的文明
C.历史研究的目的是追求客观公正
D.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文明成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