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立宪派参与清末“预备立宪”的出发点是
A.借以对抗南京临时政府
B.增加地方政权的自治权利
C.力图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
D.希望通过立宪参与政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东晋建立之初,江南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东晋统治者的政策开明
B.北方南迁流民的开发
C.南渡士族的努力
D.历代经济发展的积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型选择题,既考查学生的分析材料和把材料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考查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基本的地理知识,以及学生应明确根本原因是在众多的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要解答本题,学生首先应该明确“荆扬”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然后根据东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要求学生明确“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很容易做出判断:统治者的政策开明是此时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故排除A;决定经济发展的应该是生产力的推动,南迁流民不仅为江南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而且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故正确答案应该选择B;士族势力对社会发展在当时起了阻碍的作用,故排除C;而D项只是为东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国(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示意图(公元400~1998年)》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日、英、美、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 日
| 英
| 美
| 法
| 德
|
1921~1929年
| 3.0
| 1.7
| 4.3
| 9.4
| 7.1
|
1930~1937年
| 9.9
| 2.7
| 0.7
| -3.9
| -0.3
|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走势。(6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据统计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G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1)答: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答: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4分)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社会制度落后;社会环境动荡;资本主义列强掠夺和压制。(10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对经济全球化认识正确的有_______·
①经济全球化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紧密的联系
②是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
③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各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④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经济全球化之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竞争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使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可见③不符合实际,故只有A选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