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5分)历史山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范蠡平粜法认为)夫粜(卖出),二十(指每石粮的价格)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李悝平籴法认为)籴(买入),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相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概括的平粜法与李悝的平籴法的不同之处。(7分)
参考答案:(1)相同点:都认识到农业在古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都高度重视农业);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影响及其由此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也都认识到粮食价格的波动对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影响;都认为粮价不能放任自流,而应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政策。(8分)
(2)不同点:平粜法注重协调农商关系,而平籴法则注重协调农民与消费者的关系;平粜法主张利商,而平籴法则具有抑商色彩;平粜法主张按一定的价格幅度调控,而平籴法则要求达到“价平则止”; 平籴法比平粜法内容更为具体、可操作性强。(7)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因此选A。BCD也是原因,但从程度上看,不及A重要。
点评: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小强出生于2010年(农历庚寅虎年),小强爷爷出生于1953年,老人家的属相应是
A.猪
B.蛇
C.龙
D.狗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展开变法。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发展农业生产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商鞅变法强制推行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但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因此正确选项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 ]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