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经济建设遭受最严重的破坏是在?
A.建国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文革是长达10年之久的政治动乱,使经济损失严重,D正确,A建国初期是恢复发展经济B是改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不是最严重的。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从实质上表明(? )
A.国王受法律约束,只能依法行事
B.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已成定势
D.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专制王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和B项是《权利法案》的内容及影响,题干的关键词是从“社会转型”角度看,所以只能从 C、D两项中找出答案,英国革命发生很早,定势之说不能成立,故选D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晚清一些官员注意探究西方的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派郑观应写道:“泰西各国都设有上、下议政院。上院以国之宗室、勋戚及各大员当之,以其近于君也。下院以绅士商,才优望重者充之,以其迩于民也。凡有国事,先令下院议定,详达之上院,上院议定,奏闻国主。”
材料二?参与过百日维新的张荫桓说:“欧墨(美)各国均设议院而章程不同,美之议绅(议员)均由民举,不分上下也;英之下议绅由民举,而上议绅则由世爵,然权归于下议院,则政仍民主之也。”
材料三?(西方民主思潮)诞生之后,……对世界各国都造成深刻地冲击。对中国冲击的结果是儒家文化逐渐失去了统治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知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这些官员为什么要探索西方政治制度?(4分) 材料一、二的说法哪一种更准确的反映了西方的议会制度?(2分) 说明理由。(4分)
(2)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2分)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的含义是什么?(2分)
(3)有人说,西方的代议制优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1)原因: ①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②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御侮之道。(4分)
材料三张荫桓的说法正确。(2分)?理由: ①郑观应认为君主掌握最高决策权;②张荫桓认识到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由民选产生的议会手中。(4分)
(2)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2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分)
(3) 认识:①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②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③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④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4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重,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探求强国之路。
(2)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但是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没有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而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注意政治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
点评: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洋务思想、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专题一直在高考命题中站有很大比重。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某位同学在学习了必修三后,对中国古代思想非常感兴趣,在学校资源室搜集了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及主张,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材料二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三?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卷》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
请回答:
(1)请概括材料一中孟子的思想核心。(1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2分)
(3)材料三中李贽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4)材料四顾炎武的治学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者对民族危亡问题的认识。(2分)
(5)材料三四与一二相比,思想主张发生很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1分)
参考答案:(1)民本思想(或以民为本、民贵君轻)。(1分)
(2) “君权神授”,“大一统”。(2分)他创立的新儒学体系,适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使儒家成为正统,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
(3)李贽提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2分)
(4)治学思想:经世致用。(1分)认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每个人都有责任来挽救与振兴国家)(1分)
(5)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可给分)(1分)
本题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的理解,即“民贵君轻”的思想。
(2)材料“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反映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4)顾炎武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即经世致用;他对民族危亡问题的认识可以根据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概括。
(5)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根源从经济基础方面考虑。
点评: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四个阶段,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反封建民主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