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统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法家学说是战国变法运动的指导思想,而商鞅是这一思想的集中论述者和变法主持者,这一思想主要是指要实行变法以顺应历史发展,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墨家儒家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改革是否成功的因素,A项内容错误,秦孝公在商鞅之前就已经死了。B项也是错误项。商鞅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故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某清朝官员召见某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但该学者反驳指出: “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奴隶,那么祖先遗法又有什么用?”这组对话的时代背景是?
[? ]
A.鸦片战争后,士绅?主张器物学习?
B.英法联军入侵后,士人主张鸦片合法化
C.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共和?
D.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关于梭伦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改革维护了贵族的利益,贵族十分满意
B.下层公民享受到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C.改革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D.改革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责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
(2)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
(3)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得到什么认识?
?
参考答案:(1 )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2 )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3 )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认识:改革总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改革者往往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换取社会的进步;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