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八)
2019-12-14 04:35:19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记述,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科目及内容如下
科目
|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诗、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以上材料说明唐代科举制( ) 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内容。唐代科举分为明经和进士等科,①正确;明经或进士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查内容,考生要熟记文本,②正确;在三试的时候,两科考生都要对时务策,以考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正确。无论从考试内容的数量还是难度上看,进士科比明经科都要难,④错。故选 A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但是科举考试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弊端也日益明显。总的来说科举制为历朝所沿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政策的措施,解题时紧扣“废分封、立郡县”与“主要目的”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主要是通过界定君臣权限来实现,“废分封,立郡县”是把地方权利集中到中央,便于国家的统一,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之一,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废分封、立郡县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3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 (1)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3分) 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 体系各具特色。(3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3)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6分) (4)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待东西方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只要论之有据,合乎情理,也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6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有关“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的专题内容。(1)“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可知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东亚、中亚各国;有材料中“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可见他眼中的世界史是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两人共同的地方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史是不同的地域性的。 (2)首先是增加了农作物的品种;根据“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知改变了原来农产品结构;根据“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3)关于态度,根据“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可见是排斥西学;根据“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可见是学习,效仿,变为接受。关于原因,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分条作答:首先是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战败的刺激;其次是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模范作用;再次是19世界60年代中洋务运动的作用。 (4)启示是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可以分别从以上几个材料中得出,材料一说明不同的文明各有长处;材料二说明不同的文明通过交流和碰撞更会丰富自己的文明;材料三说明要善于吸收不同文明的长处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东西方文明·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区别最大的是 A.中央机构的设置 B.地方制度 C.皇帝权力 D.根本目的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而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中央机构都实行三公就卿,皇权都至高无上,根本目的都在于巩固统治,ACD项都是其相同点,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苏轼认为“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渴公行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此古今之通患也。”据此分析实施“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A.克服人情干扰,选拔德才兼备者为官
B.能够克服人情干扰与规则约束的矛盾
C.扩大统治墓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规则过于僵化,难以选拔有才者为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任人”制度重视家族地位、血缘关系。“任法”制度即依据规则选拔人才。 “任法”制度虽可以抵制私下求官风气,但它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不过,它打击了任人为亲及注重门第的世家大族,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选官制度·选官制度的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