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导致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
①宗主督护制? ②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 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 ④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碰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③有利于矛盾的缓和而不是矛盾的激化。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0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
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2分)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2)试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3分)
材料三?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2分)
材料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2分)
(2)实行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3分)
(3)北宋:出现了三冗局面,国家财政困难。(2分)
(4)北魏:措施得力,顺应历史潮流。北宋:保守势力强大.新法的某些措施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既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
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
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 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 ]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情况
A.杭州
B.苏州
C.无锡
D.洛阳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北魏在北方,因此城市应为北方的,故答案为洛阳。反映了洛阳不仅是政治中心也经济中心。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完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