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练习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反映治国之道 “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是(政府) ,即发挥政府调控物价的作用,使农业、商业健康发展。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小农经济的耕作技术,即通过精细化耕作来提高单位亩产量。①反映的古代中国农业生的锄耕技术,符合题意,②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灌溉技术,符合题意,③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施肥技术,符合题意,④是古代农业的灌溉与施肥技术,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D项。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喻世明言》、《二刻拍案惊奇》均为明清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故排除A、B两项。“一品”、“二品”、“一等生业”等词语,是关于社会地位的用语,不能反映徽商的活动情况。两则材料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故选D。
考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点评: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涌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逐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相似政策。(2分)
(2)明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这种目的是否达到?为什么?(3分)
(3)清朝采取上述政策出于何种目的?依据是什么?(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清的对外政策。(4分)
参考答案:(1)禁海令,不许民船出海贸易。
(2)防止沿海居民与外敌联系,形成倭患。没有达到。因为东南沿海的奸商与倭寇勾结,倭患愈演愈烈。(3)阻止沿海居民与东南抗清势力相联系。依据:清初东南沿海人民坚持抗清,如郑成功。
(4)明清的闭关政策只能暂时防止外来敌患或人民的反抗斗争,但不能从根本上维护其统治,且严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导致中国近代落伍的原因之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题《柏拉图和亚里士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