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简称为“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其中的“一化”指的是
A.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生产资料公有化
D.农业生产集体化
2、判断题 据民国十一年出版的《南浔志·南浔丝市行》载:“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以下是对诗文反映信息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江浙地区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B.上海在鸦片战争后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中心
C.开埠后中国丝织业得到发展
D.中国社会第一次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
3、判断题 《汉书·董仲舒传》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以上材料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强调大一统思想
B.主张君权神授
C.强调天人感应
D.糅合各家思想
4、判断题 社会转型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个引人瞩目的精彩片段,也是史学家研究触角的重要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发生在二千多年前,……。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这第二次大转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极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根据凤凰网及维基百科等整理
(1)为什么说中国的“第二次转型是被迫的”? (2分)结合史实简要指出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在整个中国近代政治史有哪些表现?(4分)
材料二 吾国今日既日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6分)。
(3)结合17—19世纪的史实概述英美法德四国政治上实行社会转型,走上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本历程,(8分)并指出其社会转型得以实现的根本推动力。(2分)
5、判断题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
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