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高频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2019-12-14 05:07:53
【 大 中 小】
1、选择题 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 宝钞23、银1、布1
|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 银52、稻谷1
| 该表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宋朝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依据性别的分工方式 B.耕织结合的田园生活 C.世代相承的学艺传统 D.安居乐业的社会状态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可知反映了男耕女织相结合,体现了小农经济的模式,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的特点。AD材料看不出来;C项主要是讲的手工业的政策。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经济的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6分)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商帮在沉寂100多年之后再度崛起。今日的浙商、苏商、粤商、闽商等比起传统的商帮更具开拓性、创新性,更具全球的眼光和谋略。抚今追昔,鉴古今而知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山东商帮里面,主要是大官僚、大地主兼大商人。这也决定了山东商人所走的道路及商业资本的流向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张正明 《中国十大商帮》 (1)据材料一,概括商帮的特点。(4分)从明清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货币演变方面分析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波商帮这种发展趋向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诚信真善、义利并举、开拓创新;兴盛于明清时期。(4分,言之成理答出2点即可) 有利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货币演变: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4分) (2)不同:山东商帮仍然是传统封建社会商业之路,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2分) 宁波商帮成功的转型,一是由从事纯粹的商业活动转为投资于现代产业,二是从传统的银号、钱庄转入现代银行。这种转型使传统封建社会商人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2分) 宁波商帮发展趋向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较早;鸦片战争后,最早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等。(4分,答出2点即可)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1)商帮的特点主要是指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商帮往往诚信真善、义利并举、开拓创新,而从时间上来看商帮则兴盛于明清时期。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例如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农产品商品化加强,农民的商品意识也在不断地加强。而从货币演变方面来看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则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也为商帮的形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2)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主要体现在山东商帮仍然再走传统的老路子,宁波商帮则不再走传统的老路子。具体体现在:山东商帮仍然是传统封建社会商业之路,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并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而宁波商帮则是实现了成功的转型,有的是由从事纯粹的商业活动转为投资于现代产业,有的则是是从传统的银号、钱庄转入现代银行。这种转型使传统封建社会商人转变为资本主义企业家。 宁波商帮实现了成功的转型的原因主要从宁波商帮所在的地理位置比山东商帮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资本主义萌芽较早,鸦片战争后,最早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瓦解着中国自然经济,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等。宁波商帮实现了成功的转型的原因其实就是回答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原因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帮兴盛的有利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山东商帮和宁波商帮发展的不同趋向及其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
4、综合题 (16分)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日益重要,海权问题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2分)但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有7000年海洋文化,其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叶的七八百年内领先于世界。”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2分) 材料二 夷货(外国货物)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摘自《海防纂要》卷七 (2)材料二主张实行什么政策?指出其理由。(4分) 材料三 有人说:“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如何正确理解“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4分)
参考答案:(1) 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2分)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举例: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海上丝绸之路繁盛;海上贸易发达;郑和七次下西洋。(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 政策: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2分) 理由: 外国货物不是中国急需品;海禁可以杜绝外患。(2分) (3)主要因素:新航路开辟。(2分) 理解: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商贸中心,加强了欧洲与亚、非、美之间的直接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对美洲、非洲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给当地人们带来了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4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信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结合经济因素分析原因。再列举我国古代航海业和航海技术发展的例子。 (2)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夷货非所急”“绝之则内外无由生”可看出对外政策及理由。 (3)注意时间信息“1500年”,联系新航路开辟,再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 考点:古代对外政策、新航路开辟 点评:“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观点。”这是高考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根据上述要求,近年来在全国高考各种模式试卷的历史试题中,考查考生信息提取能力的试题频繁出现。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针对性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更好地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传统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逐步形成 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成并开始成长 ③“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打破 ④传统的经济政策开始产生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