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体现的共同精神实质是
A.追求真理,勇于探索
B.顺应时代潮流,追赶文明脚步
C.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D.反对民族压迫,弘扬爱国精神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对两次运动的性质的掌握程度。从两者所处的阶段特征来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两者都反对民族压迫,都具有爱国精神。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自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辛丑条约》签订后,因赔款数额巨大,中央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上述材料表明从晚清到民国初年
A.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
B.地方自治加剧了清朝统治危机
C.地方政府获得了完全的财政自主权
D.社会动荡引发了地方割据出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及至民国初年,因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军阀擅自截留或挪用”说明地方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遭到破坏,BD无从体现,C说法绝对化,因此选A.
考点:近代中国政治
点评:分析评价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等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完全符合新课改下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受到命题者的青睐,成为课改区高考的重点题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中国近代史上,长江全线对外国舰船开放是在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关键词是“长江全线”。A条约中上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只是开放了长江下游;B条约中汉口、九江等通商口岸的开放,只是开放了长江中游;C条约中天津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在黄河流域;D条约中重庆、沙市等通商口岸已经深入到长江上游,自此,长江全线对外国舰船开放。故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对此议论纷纷。下列西方政界的言论符合史实的有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②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
③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到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国北京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设置新情境考查了《马关条约》的内容。①指的是割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③指的是投资设厂,故选B。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割让台湾岛、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条约内容可以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埠”的口诀加深记忆。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下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最能反映日本发动侵华甲午战争本质意图的是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协定关税
C.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对中国发动侵华甲午战争的意图在于从中国攫取大量的侵略权益,日本已在甲午战争之前获取B项侵略权益,A项出现在《辛丑条约》之中,D项目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已基本实现,《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转变,即由原来的商品倾销向资本输出转变,答案选C项。
考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方式的转变
点评: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方式的转变在经济方面表现为以甲午战争为分界,前期以商品倾销为主,后期随着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侵略方式也转变为资本输出;政治上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标志,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直接激烈对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西开始勾结共同统治和镇压中国民众的反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