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 职位
| 所享有权力范围
|
明代中叶后
| 内阁首辅
|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
清代
| 军机大臣
|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
|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1690年3-4月,英国议会《财政法案》将“国王靠自己生活”转变为“国王靠议会生活”;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旨在通过规定王位继承问题,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1714年,乔治一世即位,因不通英语,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辉格党领袖、内阁首席大臣兼财政大臣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他这一行为开创了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的先例。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下院议会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他的做法也成为惯例。这样,随着议会、内阁的职能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内阁责任制最后形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君主制逐渐形成。
——摘自《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四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请回答:
(1)请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光荣革命以后英国国王、议会、内阁权力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向。(6分)
(3)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6分)
参考答案:
(1)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设立内阁,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8分)
(2)国王的行政权力被逐渐剥夺,成为“虚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大权;内阁对议会负责制逐步形成。(6分)
(3)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6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中枢机关权力不断被削弱。材料一表格中反映了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分别是内阁和军机处,根据所学可知明初太祖皇帝鉴于宰相专权,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后因政事繁多,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制度,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只备顾问。到清朝时,又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总揽军国大政。通过内阁首辅“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和军机大臣“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可知君主明清时期的中枢机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宰辅机关,而是皇帝的侍从,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并达到顶峰的趋势。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应重点掌握明清之际社会发展的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根据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题意指向为“说明光荣革命后国王、议会、内阁权力关系演变的基本趋向”,学生应分别找出三者权力的变化的有效信息。关于国王的权力:从“光荣革命”后的国王仍掌控行政大权到“国王靠议会生活”,再从“逐渐不出席内阁会议”到国王的行政权力被剥夺净尽,可以看出国王的行政权力被逐渐剥夺,成为“虚君”;对于议会来讲:从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完全主宰尚需时日到实现议会对王权的控制,再到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时必须辞职可以得出议会逐步掌握国家大权;内阁的权力:沃波尔取代国王成为内阁首脑到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可知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制逐步形成。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为英国代议制确立与完善的过程。题干提示信息为“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根据所学可知使“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克服了专制王权”是通过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后来国王的权力逐渐被内阁取代,形成责任内阁制,议会对内阁监督,内阁对议会负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代议制的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一个民族或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于相应的地域或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有深刻的影响。“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两宋对于“祖宗之法”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①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②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③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④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在标示的①②③④中任选两点,予以说明。(8分)你如何评价宋朝这种特别重视“祖宗之法”的政治取向?(4分)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P.L.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由于人类是可以改善的,因此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P.T.马修斯等《西方人文Ⅲ: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
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记
年代
| 事件
|
1830年
|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
1832年
| 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
1848年
| 法国二月革命,建立第二共和国
|
1861年
|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制
|
1867年
|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
1871年
| 德意志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
1875年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法国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
1884年
|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4分)依据上表,概括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6分)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3分)
参考答案:(1)① 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宋朝把兵权、行政权、财政权收归中央,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基础。 ②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设立“二府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皇帝得以总揽大权。(4分)
③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分散军权。重文轻武。(4分)
④赵宋王朝的兴与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长治久安。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无法克服统治危机,北宋走向衰落。(4分)(言之成理,观点理解准确、史实运用得当,即可得分)
评价:有利宋朝统治的稳固;造成宋朝政治保守和僵化。(4分)
(2)理念: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应该进行变革。(4分)
主要方面: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6分)
说明:例1,英国、法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方面的变革,代议制民主发展。(3分)
例2,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进程加快(3分)
本题解析:第(1)问考查的是宋代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要把宋代政治制度实施的背景、具体的内容以及特点三者相结合。宋朝重视“祖宗之法”,一方面有利于宋朝的稳固,另一方面也使宋朝在政治上“没有建树”,造成了贫弱局面。
第(2)问表格中是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大事,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欧洲国家进行了政治制度方面的变革。这说明西方的民主政治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也能体现出这是历史的进步。拿英国为例从1832年议会改革到1884年,工业资产阶级、城市工人、农村工人和矿工先后获得选举权,说明民主进一步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点评:本题有难度。宋朝统治者为防止藩镇割据和大臣、外戚、女后、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西夏的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的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特点有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不断的扩展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政治文化不尽相同。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西方的政治文明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注意答题要规范,必要的文字说明要写好。
本题难度:困难
3、选择题 主要依靠门第选拔官吏模式的是( ?)
A.察举制
B.举孝廉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主要依靠门第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因此选C.
考点:九品中正制
点评:汉代(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品行和声望;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门第的高低;隋唐宋元时期(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或依据是才能。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以下象征中国商周时期权力与地位的器物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6分)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通过户籍或其它制度实施对民众的管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在此出土的汉简残卷记录了这样的内容: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注:①燧:最基层的哨所。②公乘:爵位。③直:值。)
——《居延汉简甲乙编》
(1)据材料一,归纳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该材料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5分)
材料二 明代手工业者一律编入匠籍,隶属于官府,世代相袭,实行轮班或住坐为国家服役。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2)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6分)
材料三 清代八旗制度在努尔哈赤创立时,既有军国大政又有监督和任免大汗的权力。清军入关后的几任皇帝对八旗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见下表)
皇帝
| 措施
|
顺治
| 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上三旗由皇帝自将,实力不断扩充,下五期驻防各地。
|
康熙
| 不启用与各期有关涉的宗室诸王、贝勒重操旗务,而是任命亲贵皇子主持同色三旗旗务。
|
雍正
| 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
|
——摘编自徐凯《清代八旗制度的变革与皇权集中》
(3)据材料三,概括清代前期强化对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这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16分)(1)信息:燧名、职务、住址、姓名、身份、年龄、财产(田产)。(3分,答出三点即可)领域:户籍管理;边防军事;官职(爵)设置;土地制度;农业生产。(2分,答出两点即可)
(2)变化: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政府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2分,答出一点即可)影响: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了条件。(4分,答出两点即可)
(3)方式:分而治之;由亲贵皇子(代替原首领)主持旗务;加强监察。(3分)
特征:君主专制强化。(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从材料中的宅一区,直三千;田五十亩,直五千;用牛二,直五千、三坞燧长居延西道里公乘徐宗,年五十,不难归纳出汉简记录的主要信息应该包括燧名、职务、住址、姓名、身份、年龄、财产等等。而可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哪些领域的史料的领域则应该包括户籍管理、边防军事、官职的设置,土地制度,特别是农业生产。
(2)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定期服役到纳银代役到完全废除匠籍,例如,(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另一方面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雇佣关系的不断的潜滋暗长,政府也对工匠的人身控制逐步松弛。意义主要是指提高了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自由劳动力;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3)清代前期强化对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包括三个方面:分而治之,例如,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分治。由亲贵皇子(代替原首领)主持旗务,加强监察,例如,专派监察八旗御史,各旗互查,鼓励官员及旗下人大胆地揭发讦告。而体现了该时期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只能是君主专制强化。因为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前期强化对八旗管理的主要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