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此谈话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解决方式不尽相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中的历史人物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出现了什么局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是怎样不断与时俱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哪些解决民生问题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孙中山和邓小平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有何相似之处?这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轻徭薄赋。“贞观之治”。
(2)旧三民主义提出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放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
(4)限制两极分化。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25分)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在正统以后取代纸钞和铜钱成为主币……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二:“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全部问题就在于“是以市场、商业为基础,还是反对这个基础。”
——《列宁全集》第41卷
材料三: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市场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围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材料四:西方史学家认为,共产主义在东欧的消失、苏联的解体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转向市场经济,在实际上表明共产主义模式的普遍性的萎缩。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市场发展的因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恩格斯和列宁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4分)
(3)材料三中“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又是如何认识的?(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三个节拍。(3分)
(4)结合你对市场经济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认识,驳斥材料四中作者的观点。(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政策、交通、商品经济(3分)
(2)恩格斯认为,当生产资料全部被社会占有时,将不存在商品生产,计划将会取代市场;列宁认为商品货币关系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4分)
(3)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分)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2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分)
(4)参考要点: 必要性: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标准,而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是吸取苏东剧变教训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总结和自身发展的要求。(8分) ?结果: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2分) 结论:中国转向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萎缩。(2分)
本题解析:(1)考查学生史料的阅读与解析以及提炼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依据“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国家专控”“明代前期一直被禁止使用的白银”“反过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信息可从政治、经济、交通灯方面来回答。
(2)关联词“一旦……就……”全面的表达了生产资料和商品生产之间的关系,“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表达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依据这些可概括恩格斯的观点;“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显然表明列宁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3)考查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是因为计划经济的弊端暴露,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据此可回答第一小问;邓小平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依据这些可概括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第三小问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可回答。
(4)苏东剧变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照搬照抄别国模式,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吸取苏联解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适时的改革开放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我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并且我们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都能说明社会主义并没有萎缩。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其长远意义不包括
A保持工农业平衡发展? B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C 加速城镇化进程? D丰富城乡人民生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计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浦东开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B浦东成为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生产力
D中国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