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它包括文字史料、口述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同一个史料,人们可能会做出有多种解释
B.所有的历史结论都必须依靠史料才能得出
C.在三种史料类型中文字史料的价值最高
D.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不同的史料可能完全不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这一施政的理念主要来源于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关注民生,恢复生产”的施政理念主要来源于道家学派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所以答案选C,A项在政治主张施行“仁政”,B法家强调强化君主专制主要和中央集权统治,D墨家在正确主张反对进行不义的战争和苛捐杂税。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变化较小,主要是因为( )
A.未受到列强的侵略影响,所以变化不大
B.自然灾害频繁,没有经济能力来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
C.农村的封闭落后,难以接触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
D.农村的封建传统思想浓厚,难以接受西方的事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近代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变化较小,(1)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的联系就几乎为零。(2)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坚如磐石,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的思想意识。AB表述绝对化,D从属于C项,因此选C。
点评: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概念。需要注意的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往往容易混淆。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社会存在、阶级本质、客观规律或是事物的内因等。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直接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加强民主与加强法制相结合
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是发展生产力,三改是变革生产关系,所以反映出的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中共十四大之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材料“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体现了当时中国经济刚刚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一五计划时期,因为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