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白鹿洞书院教条》,又名《朱子教条》,由朱熹制订。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喜初成”,朱子以南康军长官,率僚属及院中师生行开学礼,升堂讲说《中庸》首章,并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揭示于门楣之间,作为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学规,这就是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目的用以规范和约束书院师生的言行举止,劝善规过,提升品位,是书院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南宋理学家们对书院建设所作的重大贡献。?

《白鹿洞书院教条》既是书院精神的象征,后来也成为天下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皇帝视察太学,手书《白鹿洞书院教条》赐示诸生。其后,或摹写、或刻石、或模仿,遍及全国书院及地方官学。于是,一院之“教条”,遂成天下共遵之学规。而随着中国书院制度之推广,它又东传朝鲜、日本,不仅当年奉为学规,至今尚有高校而作为校训者,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
《朱子白鹿洞教条》原文:
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⑴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朱子教条》与朱熹理学之间的关系。(6分)
⑵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归纳《朱子教条》的影响。 (4分)
参考答案:⑴关系:《朱子教条》是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的教规,强调纲常礼教,以及学问思辨,指出了修身、处事、做人的原则。从内容来看,朱熹已经完成了理学的体系,以“理”作为新儒学的思想体系,将纲常
礼教具体化,表述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它的几条,无不体现了朱熹理学的精髓,以及延续孔孟儒学的传统:言忠信,行笃敬;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6分)
⑵影响:《朱子教条》是书院精神的象征,得到统治者的承认与推崇,后来成为天下书院共同遵守的准则。随着中国儒家思想与文化的传播,它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不仅当年奉为学规,至今尚有高校而作为校训者,可见其影响既深且远。(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分)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说明什么问题(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国内许多城市,“乐活族”正在悄然发展壮大。“乐活”即“LOHAS”,是今年出现的一个新词,由“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第一个字
母组成,直译就是“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乐活族”在消费时会考虑到自己
和家人的健康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责任心。“乐活族”的出现表明
①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
③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商品和服务的品质?④人们的消费行为日趋成熟理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
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
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晚清至民国期间,社会上出现一股“竞尚洋装”的风气,人们的服饰出现了诸多变化,而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迫于时势,清政府对服饰制度实行了一定的改革,因此C项说法是错误的。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学家杜维运认为:“历史叙事和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所谓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属于历史叙事的是:
A.“天地文明之气,日移而南”
B.“鲁襄公二十有八年,春,无冰。夏卫石恶出奔晋”
C.“西罗马帝国衰亡史……乃人类历史中最伟大惊人的一幕”
D.西 欧文化、和谐无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含义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含义出发,可以得出A C D三项都是对某一历史现象或事件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而B项则是记述春秋时期某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因此属于历史叙事,答案选B。
点评:新课标高考中较原有的高考模式增加了基础历史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常见的有①不同历史观的辨析,例如:整体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斗争史观和社会史观等史观的考查;②史料与史学观点之间的关系;③不同史料的价值比较,如文字史料,实物史料以及考古发现等;④以及对史料的解读等信息,今后的高考还将进一步强化基本史学知识的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