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
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
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衔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l)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
(2)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井田受之予公。毋得鬻卖,故王制日;田里不鬻。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五甲首而隶役五家,兼并之患自此起。民曰多者以千亩为畔,无复限制矣。
——《文献通考·田赋考一》
材料二:(太和)九年。(北魏孝文帝)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奇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根琚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和北魏孝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以促进封建化进程。(6分)
(2)根据对上题中的分析,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待奴隶主贵族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9分)
参考答案:
(1)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军功授田,允许土地买卖。(3分)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官吏获得公田,禁止土地买卖。(3分)
(2)商鞅变法:态度:打击。(2分)理由: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按军功授田废除了奴隶主 贵族世代享用土地的特权。(3分)北魏孝文帝改革:态度:保护。(2分)理由:奴隶主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2分)
本题解析:
(1)分别回答出两次变法的土地制度。结合材料“秦(商鞅)开阡陌,遂得买卖”--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又战得甲首者,益田宅” --军功授田;北魏孝文帝 “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不栽树者谓之露田口妇人二十亩”--推行均田制,十五岁以上男子和女子领种土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露田)” --奴婢和耕牛也可分得土地,“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 -- 官吏获得公田,“卖者坐(处罚)如律” --禁止土地买卖。
(2)商鞅变法要从打击旧贵族角度分析,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按军功授田废除了奴隶主 贵族世代享用土地的特权。北魏孝文帝改革要从保护旧贵族角度分析。理由:奴隶主贵族拥有较多奴婢和耕牛,可以通过均田令中奴婢、耕牛受田的规定获得大量露田的使用权、桑田的所有权,进而转化为封建地主。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
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材料二 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
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
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
正式迁都。
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
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6分)
(2)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4分)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4分)
参考答案:(1)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6分)
(2)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4分)
(3)材料三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各民族融合,表现在洛阳经济、文化兴盛,传
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更大的发展。(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
则故事说明:
A.变法最终失败
B.法治代替人治
C.民众厌恶商鞅
D.变法深入贯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彻底。所以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
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张文喜、刘焕曾《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可知,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
(2)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
(3)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1)宗主督护制。
(2)剥削农民,隐冒户籍,逃避赋税.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也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它的推行激化了矛盾.改革迫在眉睫.导致孝文帝进行改革。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题抓住“宗主督护制”即可作答。第(2)、(3)题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方面要把材料与问题联系起来考查,另一方面要在问题中抓住关键词语。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