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指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反对帝国主义
C.反对满州贵族压迫
D.平均地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B不对,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C不对,这是民族主义的内容;D不对,这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因此A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三民主义。
点评:民族主义是前提,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但是忽略了革命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满洲贵族时,也忽视了另一股反对势力──汉族地主和官僚。后来帝国主义对革命阻挠破坏,封建官僚和立宪派对革命派实施进攻,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2)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反映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重要作用。但民权主义没有把整个封建统治阶级作为斗争的对象,对汉族地主阶级存在一定的幻想。(3)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也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它要实现的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使革命斗争缺乏群众基础,反映出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表明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4)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单位:1000海关两
A.国民政府的倡导
B.在“爱用国货”思想的影响下,农民自觉抵制进口农机具
C.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壮大,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数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由表格材料可知,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很低。反映了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但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选C。
考点:近代农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还可以通过题干的图表材料,分析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英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二战后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有
①欧洲走向联合?②日本崛起?③中国力量增强?④不结盟运动兴趣⑤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在美苏对峙之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区域合作组织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走向复兴的西欧,联合自强,建立欧洲共同体;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产生;第三世界开始兴起,中国的振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走向。“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得两极格局建立,而不是“撼动”和“挑战”,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皇权至上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宗法制为核心。(2)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一体。(3)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4)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①可排除,因皇权至上的原则确立始于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重难点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20世纪20年代,美国和日本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表现是
A.国际联盟的领导权问题
B.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C.对德国赔款问
D.争做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要注意审题,因为时间是“20世纪20年代”即一战后,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发生了冲突
本题难度:一般